今天5月20日,也是赖清德在岛内施政满一年的日子,但据台湾地区媒体报道,在赖清德的民调显示中,对他的满意程度仅有32%,不满意程度更是一度达到55%。



而岛内民众更是督促民进党下台,不少人指出,赖清德必将被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的确,这一年来,赖清德可以说是恶行累累。

不过,就在5月17日,赖清德竟然首次谈论到了统一的问题,他抛出“大小公司论”,以所谓“大公司并购小公司”类比两岸统一。



听赖清德这番话,乍一闻,似乎透着几分新鲜,甚至有那么点“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味道,难道这位顽固的“台独分子”真是幡然醒悟,准备改弦更张了?

其实,赖清德显然不是这么想的,从岛内看,赖清德上任一年了,交出的成绩单实在有点拿不出手。



那么,这一年来,赖清德究竟做了什么?

从刚刚上任就鼓吹所谓两岸“互不隶属”的“新两国论”,处心积虑“以武谋独”、“倚外谋独”,猖狂挑衅一个中国原则。

今年3月,赖清德违逆台湾民意抛出所谓的“17项策略”,将大陆定为“境外敌对势力”,煽动“反中抗中”,进一步限缩两岸交流合作。

在岛内,赖清德还恐吓那些反对“台独”分裂、要求改善两岸关系的各界人士,受到岛内舆论严厉抨击。



前面我们也说到,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赖清德的真面目,对他的民调满意度持续下降,不满意度更是创下新高,国民党更是抓住机会,酝酿着要“罢免”他。

他那套激进的“台独”路线,不仅把台海推向兵凶战危的边缘,也与岛内多数民众渴望和平、维持现状的主流民意渐行渐远。



有人批评他唯美国马首是瞻,为了配合美国的战略,不惜牺牲台湾的经济利益和未来,简直是在“卖台”。

为此,中国国民党政策会副执行长郑丽文都气笑了,前段时间,在一则节目上,郑丽文表示赖清德要为了美国跟大陆脱钩。



可到头来,人家美国不仅不跟大陆脱钩,还在中美贸易谈论后,特朗普表示这一谈论成功有利于统一与和平。

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让他如坐针毡,此时抛出一个看似缓和、实则暗藏玄机的两岸论述,不仅能转移岛内矛盾焦点,还能让自己的流量增加一点。



可我们细品他访谈的完整内容,那股熟悉的“赖氏风格”又回来了,他嘴上说着“并购”,心里念叨的却是“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不接受‘九二共识’”、“不接受‘一国两制’方案”。

不仅如此,他还坚称台湾议题是“全球性问题”,绝非中国内政等等,这些底牌一亮,那所谓的“并购说”,瞬间就变成了另一种姿态。



这那是什么并购?分明是想把台湾包装成一个与大陆平起平坐的“独立公司实体”,再来谈一场“商业合作”。

这不就是他心心念念的“一边一国”、“互不隶属”的翻版吗?只不过换了件更具迷惑性的外衣罢了。



有趣的是,赖清德这番“明统暗独”的表态,还没等大陆做出回应,岛内的国民党先坐不住了,反应之激烈。

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直接给扣上了“卖台”的大帽子,自家发言人更是痛批赖清德搞双重标准,那么,国民党这回为何如此“着急上火”?



表面上看,赖清德民调支持率正跌跌不休,国民党正磨刀霍霍准备搞“罢免”,他这番争议言论,无疑是送上门的弹药,国民党岂有不借力打力之理?

这确实是一层考量,但恐怕还不是最核心的,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赖清德这招“并购论”,实实在在动了国民党的“奶酪”。



长久以来,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中的定位是什么?是“维持现状”,是扮演两岸之间的“沟通桥梁”,是那个能在紧张局势下踩点刹车、缓和气氛的角色。

这种定位,既是国民党区别于民进党的核心政治资产,也是其赖以生存的价值所在,一个不统不独、不战不和,但交流渠道尚存的“模糊现状”,最符合国民党的利益算盘。



现在,连“台独”的顽固分子赖清德都开始主动去碰“统一”这个敏感话题,甚至试图主导关于“统一条件”的话语权,哪怕他的提法是扭曲的、虚伪的,也足以让国民党警惕。

所以,国民党对赖清德搅乱“现状”的言论如此跳脚,本质上是对自身政治生态位受到冲击的应激反应,生怕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两岸牌”被抢走。



这恰恰也暴露了国民党在两岸议题上最真实的盘算——维系一个可控的“现状”,才能保住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

赖清德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抛出“并购说”,绝非心血来潮,而是内外压力交迫下的一步险棋,一种策略性的姿态调整。



但民进党当局如今的处境,可谓是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他们越是声嘶力竭地展现激进姿态,反而越容易暴露其内心的虚弱和底气不足。

而这种虚弱感,恰恰可能成为大陆方面判断局势、加快统一进程的催化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因少数人的痴心妄想而停下脚步。



历史的钟摆正以不可逆转之势,坚定地摆向统一的终点。

参考资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