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

原标题:用桥梁连接黔山秀水的希望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李丰

平均海拔1100多米的贵州,92.5%都是山地与丘陵,地势崎岖、沟壑纵横,地理条件十分复杂。但山高水险、天堑难逾,都抵挡不住一代代突破自我、奔跑逐梦的桥梁工程师们,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副主任郭吉平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郭吉平致力于在黔山秀水中开路架桥。北盘江大桥、花江峡谷大桥、木蓬特大桥……从业18年,郭吉平先后参与修建了20余座桥梁,为国内外桥梁建造提供了宝贵的“贵州方案”,而他自己也实现了从青涩新人到业内专家的蜕变。

今年4月28日,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郭吉平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载誉而归,郭吉平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向着“山的那一边”进发。


“一定要修对老百姓真正发挥作用的大桥”

2007年,来自湖南益阳的郭吉平从中南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选择投身西部建设,来到贵州这片多山的土地。

那时,正是贵州加快投入基础交通建设的时期。“交通领域很多地方都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不足1000公里。”年轻的郭吉平来到贵州后很快就有了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我的所学专业和贵州交通省情相匹配,当时想的是一定要在贵州修建起能对老百姓真正发挥作用的大桥。”

扎根大山,艰苦的环境并未难倒他,真正的挑战来自工作。27岁的郭吉平刚走出校门就立刻投入到实战中,初出茅庐的他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北盘江大桥的建设。“当时国内乃至世界并未有采用缆索吊装建造如此大跨桥梁的案例,难度极大。我是当时单位上唯一一个研究生,大家觉得我啥都会,事实上除了掌握一定理论,我很多东西都不会,所以心理压力特别大。”

来不及调整心态,在生日当天,郭吉平正式进入项目工地。也是从这一天起,他开启了山区峡谷桥梁建造之路。

“当时是师傅亲自送我来到大桥施工现场,讲到具体理论部分尚且能理解,但讲到具体施工部分,我真的是一头雾水,有一些甚至连名称都没有听过,等师傅讲完,我就逐一向师傅当面请教。”郭吉平记得,生日当天,他在工地食堂吃了晚饭后,给自己买了一瓶饮料当生日礼物。晚上,他就一头钻进了办公室,开始了持续7天的通宵达旦,直到攻克项目难关。


此后的10余年间,水盘高速北盘江大桥、沿河沙坨大桥、纳晴高速乌蒙山大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世界前100高桥”中,有20余座的建设工地上都出现过郭吉平的身影。

“修桥是一个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

在大山中架起通坦的大桥,郭吉平吃遍了许多人没吃过的苦头。“我觉得修桥是一个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我们经常会在渺无人烟的大山深处里待几年,没有任何城市的繁华,甚至能从项目部出来进趟城都是奢望。”说到这里,郭吉平感慨颇深。

在厦蓉高速公路BT11标建设项目中,郭吉平遭遇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断粮”。这个项目的施工便道长达近30公里,山路崎岖,从半山腰上的项目部到驻地办需要一上午,滚石随时能从百米悬崖落下。2009年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这条便道出现全线垮塌,郭吉平和他的团队被困在了偏远的项目部长达7天,热饭和饮水都断了补给。“最后我和同事只能靠着两个人分吃一盒方便面来充饥,期间想从老乡那里租马绕道出去,但马儿一脚踏进淤泥的道路便深陷其中,好在施工队及时疏通道路并送来应急粮食。”

位于贵州省石阡县坪山乡境内的木蓬特大桥是贵州省思南至剑河高速公路全线关键控制性桥梁。2010年,郭吉平负责木蓬特大桥的施工技术工作。这座大桥是一座165m钢筋混凝土箱型截面拱桥,主拱圈在省内首次采用挂篮悬臂浇筑法施工,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国内供参考的经验非常有限,挂篮的研发是该桥能否顺利建成的关键。

为了研发这个新挂篮,郭吉平的图纸从最初第一稿的32张到最终第七稿的70张,设计纸张超过2000张。四个月时间里他像着了魔似地完善着图纸,最后画到手腕腱鞘囊肿而不得不住院,他的手上也因此永久留下了一个桥形的伤痕。

功夫不负有心人,郭吉平编制的大桥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在联合评审顺利通过,并获得专家一致好评;依托挂篮悬臂浇筑施工技术等一举申报专利8项,“倒挂式三角斜爬挂篮工艺”等创新方法,更是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


“要把中国桥梁的名片擦得更亮”

郭吉平的办公室,也是“郭吉平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走进这间办公室,记者首先被工作室的标志吸引。标志以悬索桥、山峦为元素,以蓝天白云的多彩贵州颜色为基调。

郭吉平介绍,该设计有三层含义:一是形状是以他名字“郭吉”首字母GJ的融合;第二层含义是贵州交通(GJ);第三层含义是贵州桥要走上国际(GJ)。“要把中国桥梁的名片擦得更亮,这是我和团队所有人的梦想和努力方向。在贵州建了18年的桥,对几种桥型慢慢有了自己的理解,通过近两年的思考,我想让贵州桥梁以后能够走出去,从装备化出发,利用现有的AI等科学技术,向世界输出贵州的桥梁方案。”

为了这个梦想,郭吉平还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每晚睡前都要看半个小时的书,家中3米多高的笔记将他的工作心得、心路历程等一一记录在册。“每一座桥的背后,都是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许。建设好每一座桥,这始终是我的使命。”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