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吴德玉 西昌报道

群山叠翠,鲜花怒放,五月的凉山浸润在蓝花楹的浪漫中。5月20日上午,在这充满爱和生机的日子,“山河的回响·迈步乡村振兴新征程凉山实践”——全国知名文艺家主题采风、创作系列活动,在凉山西昌邛海之畔正式启动。在接下来几个月时间里,中国音协、《人民文学》杂志社 、《中国作家》杂志社、四川省文联、四川省作协将邀请组织全国知名作家、音乐家围绕凉山发展成就、红色文化、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主题,分4个阶段、多条线路深入凉山17个县(市)开展一系列的深入采风、创作活动。文艺家们将在群山梯田间捕捉时代脉动,将火塘边的歌谣淬炼为艺术华章。


启动仪式现场

将“泥土芬芳”升华为“笔尖温度”

文艺是时代精神的镜像,映照着社会发展的万千气象。凉山是文艺创作的沃土,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深邃厚重的文化积淀、秀丽独特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印记以及原生态文化系统的完整留存,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和创作养分。

文艺术家们将分批、分阶段,在接下来几个月的时间里,深入村寨、走进每一道山梁、踏上每一片梯田、聆听每一户火塘边的对歌,实地触摸凉山发展的脉搏和心跳。他们还会将凉山丰富的地域文化基因融入作品内核,以“在地性表达”为根基,以文艺之笔、音乐之声创作出兼具“泥土芬芳”和国际表达”的文艺精品,凉山的山河故事被世界听见。

本次主题采风创作系列活动得到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省文联、四川省作协、北京市文联的指导,由中共凉山州委宣传部、凉山州文联、凉山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宁波市文联、宁波市赴凉山州东西部协作帮扶工作队主办,《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作家》杂志社等单位协办。采风创作所收获的文学类优秀作品将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四川文学》等国家级文学期刊上发表。音乐类采风创作活动将创作推出一部由5个章节,11首音乐作品组成的大型原创主题组歌《山河的回响》,全景式多角度立体式展现凉山发展成就与历史巨变,组歌创作完成后将在北京、浙江、四川等省(市)进行线下演出。


徐则臣(前排右4)等人在会场外合影(张杰拍摄)

《人民文学》主编、茅奖作家徐则臣:

凉山能出大作品,是能出史诗、交响乐、壁画的地方

作为全国知名作家凉山行的第一拨采风团,由《人民文学》带领的作家团队,在当天的启动仪式结束后就开始为期一周的采风行程。他们将分为四个小组深入西昌市、会理市、会东县、布拖县、昭觉县、越西县、冕宁县、盐源县、木里县的深处。在昭觉县三河村、悬崖村等地,探访山乡巨变;在西昌市、布拖县等地,将以火把节为线索深入了解这里的文旅融合成就;前往越西县红军长征纪念馆,冕宁县彝海村、红色冕宁纪念馆、红军长征纪念馆;此外,在会理市石榴观光园、盐源县川源农业苹果产业园、会东姜州镇蓝莓基地等地感受“甜蜜经济”;在盐源、木里等地,感受古村落保护“慢”与“快”的平衡。

作为在北京生活多年的江苏人,徐则臣第一次来到凉山。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以及文化脉络都让他深感震动,“凉山在不断拓展我的新知。凉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任何时候来,你都会觉得来晚了。同时,你也会感觉到,不管你什么时候来,都会觉得来得恰逢其时。因为凉山一直都在变,你什么时候来看到的凉山,都会给你意外之喜。”


徐则臣在启动仪式上致辞

在徐则臣看来,“这个地方非常辽阔。无论是从现实生活层面,还是从审美层面上,这个地方都足够复杂丰富,是一个审美和认知价值的富矿之地。这样的丰富复杂之地,就跟艺术、文学肯定是天然的极其强烈的关联。我相信,这样的地方肯定是能够出大作品的地方。这么辽阔的大地,是诗歌上适合出生命史诗的地方,是音乐上能出壮阔交响乐的地方,绘画上容易出恢弘壁画的地方。”

《人民文学》杂志邀请到多位作家一起走进凉山深处做田野调查、采风创作,徐则臣说:“大家真的很幸运,能有这样的机会。我相信,这片神奇的土地一定会给我们很多的惊喜,有很多的收获。我也相信大家感受到的惊喜和美,一定会透过作家的生花妙笔下,被生动呈现、传递出来。届时,我们《人民文学》杂志,也会把作家的创作成果,及时以专辑的形式推出来、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凉山,感受凉山的美。”


徐则臣在启动仪式上致辞

作为《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徐则臣透露这次采风创作活动,是《人民文学》杂志首次与凉山合作,“这些年我们一直秉持着开门办刊的宗旨,就是要打开门,把我们的作家、读者和所有关心文学的人请到我们杂志社,让他们看一看,一个杂志是怎么运行的,是怎么努力通过文学的方式靠近我们的生活,靠近我们的现实。此外,开门办刊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我们打开门走出去,走到杂志社外,走到室外,走到旷野里,走到大地上,走到人民的火热生活中,把中国的大地上的真善美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接收到。”

鲁奖作家钟求是:

“大地是根,文学是帮助人们从大地上飞翔起来的翅膀”

对于这次采风活动,徐则臣充满期待。他也对这次邀请来的采风团作家们说,“咱们尽量把触角再打开一些,多去关注过去我们都不太关注的那些内容。尽量要敞开自己各种感官,去拥抱那种新鲜的经验。我相信大家能写出很好的东西。而且我也相信,这次采风写出的文章,只是大家关于凉山的文艺创作的一个引子,只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钟求是,是《人民文学》邀请一起来参加采访创作的作家之一。他也是第一次到凉山,启动仪式后,马上就要开拔,正式开启这趟深入采风之旅。出发之前,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我知道这次行程要深入到最基层的村庄里去。此刻我心里有很大的好奇,甚至带着探险的心态。我来自浙江,尤其是对浙江东部乡村的情况比较熟悉。这一次能有机会来到凉山,到这里的乡村去实地深入探访,让人非常期待。我一定会带着细微观察的视角,去深入其中。”


鲁奖获得者、作家钟求是(张杰拍摄)

虽然同样第一次来到凉山,但钟求是也坦言自己在这里见到彝族朋友感到“非常亲切。因为我曾在中央民族大学读书,我们班里边有很多少数民族同学,其中就包括彝族同学。”对于文学与行走大地的关系,钟求是将大地的厚重与文学的轻盈,比喻为根系与羽翼,“如果说大地是根,那么文学就是帮助人们从大地上起飞的翅膀。扎实的大地是站位,是发力点。只有在扎实的大地上行走过,才能让自己的思想和作品飞翔起来。”

《雨花》杂志主编、诗人育邦一到凉山就写诗

“创作版图中从此多了凉山经验”

第一次来凉山的还有《雨花》杂志主编,来自南京的诗人育邦。昨天从机场到宾馆的路上,看到西昌城里满街怒放的蓝花楹,他立即被深深震撼,“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蓝花楹,瞬间就被深深吸引了。”今天早晨他起床后专门到邛海边转了转,又仔细观察了一下蓝花楹。在草坪上,他还遇见了一只孔雀。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些诗句很快成行在他心里:“怒放的蓝花送来飞天少女/点燃邛海的黎明/我们从泸山上下来/到山与海的奏鸣中寻找奇异的果实/蓝孔雀,静立在湖石上/永未失去的记忆……”他给这首在“5·20”浪漫日子新鲜出炉的诗取名为《在邛海的那边》。


《雨花》杂志主编、诗人育邦(张杰拍摄)

育邦透露,在来凉山之前,他脑子里对凉山形象有一个很鲜明的场景,“彝族少女在围着火堆跳舞。” 5月19日到了西昌,这里的远山、湖泊、植物,引发他特别大的好奇心。“接下来,我们还要到凉山深处一些古城古村落去,那更是在我们日常生活经验中没有抵达的部分。我相信,这次实地采风一定会给我个人的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坦白说,我作为一个写诗的人,一旦有机会到一个跟自己日常生活完全不一样的场景里,往往会感到非常激动、兴奋。这种经验对于诗人、作家非常重要。如果你的生活经验贫乏,对世界没有好奇、激动,那你很难创造出丰富的深刻的文学作品。有了好奇心,你才能发现一个地方独特的美、韵致,然后才可能写到你的作品中。这样一来,你的作品也跟之前的作品完全不一样,因为你从此有了新的经验、新的眼光,等于是你的生命发现了一个新世界。”

这次采风之旅的主题是“聆听山河的回响”,也让育邦很有共鸣,“我所理解的‘回响’就是,一个诗人、作家的内心深处,在行走大地时,会发现美好的故事和情感,就在他即将写出但尚未写出来的作品之中。”

诗人、作家们这次采风之旅后,会发挥各自的创作才华,将他们所见识到的凉山故事写出来,讲述给世界听。育邦也不例外。同时他也坦言,这次采风之旅的收获不会仅仅体现在短时间的创作之中,而是进入到他的生命之中。从此以后,在他的创作版图上多了一个“凉山经验”,“有时候你去过的地方,或者生活中留下的印记,不一定会及时呈现在当下的作品中。也可能,过了几年之后,这些东西会在另外一部作品中出现。就像大诗人里尔克所说,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收集生活中的美,在未来某一个时刻中它会迸发出来。我想,我这次在凉山采风的所得,一定会在某一些不经意的时刻,跳出来进入我更多的作品当中。

凉山作家何万敏:

这是凉山再次被更多人看见的一次良机

作家何万敏是凉山西昌人,在这里工作、生活几十年。这次来自全国的作家、诗人、音乐人来到凉山采风、创作的活动,他参与了策划并深入参与采风行程,“我们在策划行程的时候,选了凉山最有代表性的点位,紧紧围绕绿色能源、特色农业、文旅产业这三篇大文章。目的就是要让远道而来的客人,看到凉山这些年发生的可喜变化和呈现的新貌。”对于这次活动的意义,他说,“这是凉山再次被更多人看见的一次良机。”


作家何万敏(张杰拍摄)

从个人的实地采风经验到形成让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中间也需要一个沉淀、转化的过程。为了帮助文艺家们的创作触角被打开,这次采风安排分得很细,并且都要深入到很细微的点位上,到村庄里,到农户家中。“目的就是让大家有真实的细节感受,写出来的就是生动的、充满细节的、饱满的文艺作品。”

在西昌成长、生活、写作几十年,出版过多部关于凉山的作品,何万敏说凉山一直给予自己的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滋养活水,“很多灵感、素材,写都写不完。随着你的了解越多,写得越多,可能你不知道的空白外延也更大。前不久我才发现一本书上写,早在1884年就有一个外国人到了凉山来,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总体来说,就像昨天跟徐则臣老师在聊天的时候,他说,凉山是一个写作的富矿。”


徐则臣(右)与何万敏(张杰拍摄)

近些年,凉山出现了很多音乐奇才,逐渐走向更大的舞台,成为音乐界的“凉山现象”。对此,何万敏说,“自古以来,彝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媒介发达,年轻人还特别善于创作一种世界音乐接轨和对话的作品,更容易被更多的人喜欢和喜爱,从而形成一股音乐潮流。事实上,近些年来,从山鹰组合、彝人制造再到现在的莫西子诗、吉克隽逸等等,凉山音乐人一直是层出不穷。据我所知,现在在凉山,喜欢音乐的,做音乐的有才华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除特别备注外,由主办方提供图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