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由《医师报》主办、艾伯维支持的第二届“自在如风” 炎症性肠病患者关爱活动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落地。今年的患者活动通过医患律动挑战和音乐纪录片等创新形式,助力提高公众和患者对炎症性肠病的认知,鼓励患者积极采取规范治疗,战胜疾病阴霾,重拾自在如风的健康生活。
本届“自在如风”炎症性肠病患者关爱活动以科普宣教活动的形式呈现,通过疾病相关科普、健康咨询问答、文体类活动等多个环节,增强院内医护人员及大众对IBD疾病的认知和理解,助力提升社会对IBD患者群体的关注与关怀。据了解,第二届“自在如风” 炎症性肠病患者关爱活动,将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内的全国11家重点医院同步开展。
此外,本届患者关爱活动还联动上述11家重点医院,共同推出国内首部炎症性肠病(IBD)主题音乐纪录片。以“音乐叙事+医患对话”的创新形式,为全国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送上“自在如风”的礼赞乐章。该纪录片通过医生合唱励志歌曲《在草地上肆意奔跑》、医患共述诊疗故事等内容,致力于帮助IBD患者打破疾病阴霾,传递规范化治疗的希望,呼吁社会关注 IBD 群体,鼓励患者与医生并肩作战,积极接受规范化治疗,重获生活掌控权。
炎症性肠病为特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甚至便血,病因尚不明确,其包含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几乎仅累及结肠,而克罗恩病可累及消化道的任何部位。 中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近年来增加显著,且发病人群偏年轻化。预计2025年,中国炎症性肠病患者将达到150万,且以青壮年居多,发病高峰年龄为15-35岁。
目前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创新治疗方案不断丰富。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目标也已经从最初的症状控制、减少激素使用和避免手术,逐步发展到更加注重患者的长期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炎症性肠病已经成为可控的慢性病。
“目前,随着炎症性肠病治疗目标的不断升级,内镜下黏膜愈合已是炎症性肠病诊疗达标的重要标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副主任李娅教授提醒,“其实很多IBD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也很想去喝酒、吃烧烤,但前提是,患者需要遵循医嘱,与医生共同努力把疾病控制好,达到黏膜愈合的目标以后,就能恢复到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