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5年5月18日,一则突发新闻在印度学术界与社交媒体引发轩然大波:阿肖卡大学政治学副教授阿里·汗·马哈穆达巴德(Ali Khan Mahmudabad)因一则关于印巴军事行动的社交媒体发言被印度警方逮捕,罪名包括煽动武装叛乱、危害宗教情感、以及破坏民族团结等多个刑法条款。这起事件不仅是一起单纯的“网络发言惹祸”,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代印度在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剧烈撕扯的政治现实。
在印度国内气氛日益紧张的当下,尤其是在与巴基斯坦短暂军事对峙后刚刚恢复的停火协议背景下,任何有关战争、军队、宗教或民族的言论都高度敏感。在这种高压舆论环境中,哪怕只是对军方新闻简报的质疑或讽刺,都可能被认定为“叛国”或“煽动敌意”。阿里·汗·马哈穆达巴德教授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公众知识分子。他的背景不仅涵盖学术研究,还包括社会评论与散文写作,擅长用深刻的历史视角批判现实政治,而此次事件,正是其言论与现实冲突的直接体现。
根据当地媒体报道,马哈穆达巴德的发言内容涉及对“辛杜尔行动”官方叙事的质疑。他并未公开反对军队行动,也未鼓吹暴力,只是在社交平台上表达了对印度民族主义狂热倾向的担忧。然而,这却足以让他成为执政党青年领袖的“狙击对象”。该青年领袖向警方举报,称其发言“侮辱了士兵的牺牲”,“伤害了国家尊严”,最终促成了警方的刑事拘留程序。
但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一则社交帖文本身,而在于印度当局对于言论自由底线的重新定义。这一事件向公众传达出的信号非常明确:国家安全与民族主义已被推上了言论审查的制高点,而学术自由、思想表达、政治多元这些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要素,正在迅速退居幕后。更严重的是,这种通过舆论恐吓与司法工具压制异见的趋势,正逐渐合法化、制度化,成为印度政治体系运行的新常态。
阿肖卡大学是印度近年来崛起的一所私立自由艺术大学,其教学风格自由、教授群体多为海归知识分子,学术氛围相对开放。马哈穆达巴德教授本人具有穆斯林贵族出身背景,也曾在欧洲接受教育,这使他天然成为印度民族主义浪潮下的“异类”。而当这种“异类”开始对主流话语提出挑战时,即使其发言再温和,也可能被视为“反国家”、“反军队”、“反印度”的敌对言论。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意识形态整肃:非但不容忍敌意,连怀疑与反思都不被允许。
讽刺的是,印度宪法第19条明文规定“所有公民有言论与表达自由权”,而包括《印度刑法典》第153、295、124条在内的多项“国家安全”条款,却又给了政府无限扩张解释空间。在实际操作中,司法往往成为政治意志的延伸,只要有人“感觉被冒犯”,警方即可立案拘捕。而所谓“被冒犯者”,正是执政党及其附属组织最敏感、最活跃的维稳前哨。这种将“被冒犯感受”上升为“刑事责任”的法律逻辑,正在为印度打造一个言语冻结的铁笼。
当然,也不乏为马哈穆达巴德教授发声的人士。印度各地数十名大学教授联名抗议,呼吁警方释放并撤销指控;社交平台上#FreeAliKhan话题迅速升温,印度记者协会与人权组织也发出联合声明。然而,相较于国家机器的高压姿态,这种“学界联合体”的发声显得无力而边缘。真正令事件发酵的,是这次逮捕传递出的寒蝉效应,当连名校副教授都可以因轻微质疑而被扣上煽动叛乱的帽子,普通公民还能剩下多少表达空间?
必须指出,马哈穆达巴德被捕不是孤例,也不会是终点。在莫迪政府治下的“新印度”愿景中,国家主义早已凌驾于自由主义之上。学者被捕、记者遭殴、非政府组织遭冻结账户,早已不是新闻,而是一种系统性的结构调整,用民族主义封口,用法律名义压制多元声音。对于执政党而言,任何挑战都不是“思想的辩论”,而是“意识形态的敌对行为”,需要迅速、严厉、彻底地扑灭。这不仅是对国内政治异议者的警告,也是对国际社会人权舆论的一种蔑视。
这一趋势对印度社会长远影响无疑是危险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长期是国家政治健康运转的重要制衡者,他们的沉默意味着公共理性的退化。当高校成为政治忠诚考核场,社交媒体成为举报战场,学者变成阶下囚,印度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正在失去其民主的灵魂。
最后,值得提醒的是,马哈穆达巴德教授的遭遇并不仅仅是印度内部事务。在一个社交媒体与全球舆论高度交织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对于言论自由的打压都会产生涟漪效应。民主的倒退,从来不是一国之殇,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警钟。印度若继续用法律恐吓来捍卫国家形象,最终丧失的不只是知识分子的声音,还有其本身赖以立足世界舞台的道义基础。倘若连大学教授都不能提出质疑,那么这个国家距离真正的“自由印度”又有多远?马哈穆达巴德事件,或许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