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接到群众反映,在湖南、江西的个别地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包含危险成分的工业固废,还存在着违法违规堆存、填埋的乱象。永久基本农田被垃圾掩埋覆土,整改实为“表面功夫”。
比如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的黑家湾社区,有一个很大的垃圾堆场,早在2024年11月,当地媒体就曾对这块永久基本农田被违法违规堆存建筑垃圾的现象进行了公开报道。媒体报道后,雨湖区长城乡政府公开表态,会立即落实整改措施,回应民众关切。然而,记者在现场看到,乡政府所谓的整改,只是进行了简单覆土,建筑垃圾清运工作并未开展,这块永久基本农田依然面临着被撂荒的境地。
被建筑垃圾压得喘不过气的永久基本农田,裹挟着工业固废的黑色渣山,将形式主义的治理逻辑赤裸裸地晾晒在阳光下。
那些在卫星图斑上被精心修饰的“绿地”,实则是工业文明排泄物的藏污纳垢之所,湘潭雨湖区的永久基本农田,表面覆土之下蛰伏着钢筋水泥的幽灵;萍乡湘东区的废弃厂区,工业废渣堆出的灰坡在雨水冲刷下肆意横流。这种“图层治理”的荒诞逻辑,暴露的不仅是监管链条的断裂,更是将数字治理异化为数据美颜的治理惰性。当整改通知书变成覆土施工单,当三联单制度沦为违规企业的通行证,我们看到的是一整套精密运转的形式主义操作系统。
在“渣山生长”的黑色幽默背后,是基层治理的紊乱,湘潭市建立的建筑垃圾“三联单”制度,在运输企业“价高者得”的野蛮生长中形同虚设;湘东工业园区里,被吊销执照八年的企业仍在吞吐工业固废。这种“猫鼠游戏”的持续上演,折射出环保执法在地方利益网络中的无力感。当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共享灰色利益链条,当GDP冲动仍然碾压生态红线,再严密的制度设计都可能在执行环节被悄然消解。
垃圾围城的生态危机,实则是治理现代化的试金石,湖南住建厅的排查整治行动与田间地头野蛮倾倒的现实落差,验证了“制度悬空”的治理困境,那些被建筑垃圾压垮的不仅是耕地红线,更是基层治理的公信力。当群众投诉在官僚体系的迷宫中循环往复,当整改期限在报表数据上不断刷新,生态治理正在陷入“破窗效应”的恶性循环。
站在“两山理论”提出二十周年的历史节点,这场生态保卫战已不容敷衍塞责,需要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的智能监测网络,让每一块覆土层下的钢筋水泥都无处遁形;必须构建贯穿垃圾全生命周期的责任追溯机制,让每张“三联单”都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更重要的是,要让永久基本农田的生态价值真正计入地方政绩考核体系,使生态红线成为不可触碰的政治生命线。
一车车建筑垃圾在夜幕掩护下倾泻入田,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沃土良田,更是子孙后代的发展根基。那些在整改台账上被勾销的问题清单,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影为难以愈合的生态伤疤。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勇气破除治理积弊,才能让每一寸土地都真正成为承载希望的生存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