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牧青 通讯员 王大伟

生态地质环境监测是地质勘查工作的基础依据,也是服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5月16日,山东省地矿局召开生态地质环境监测会议。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当前,山东省地矿局共建有各类生态地质环境监测点1500余处,如同一张巨大的“监测网”,为全省的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地质数据。


图:山东省地矿局获批自然资源部南黄海地球多圈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生态地质环境监测是山东省地矿局承担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自1958年在济南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以来,从最初的单一地下水监测逐步拓展,已涵盖地下水、地热、岩溶塌陷、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土地质量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综合监测体系。这不仅是监测体系的升级,更是山东地矿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与创新的生动体现。如今,每年获取的数十万条监测数据,为全省地质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地质赋能 为地方发展排忧解难

多年来,山东省地矿局各地勘单位积极发挥技术优势,主动协助地方政府排忧解难,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肯定与支持。相关单位依托监测机构,在没有地勘单位的市设立了市地质勘查院,与自然资源部门联合成立了地质技术服务中心、地质勘查与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等机构,组建了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并纳入到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每年联合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排查、巡查、应急处置、应急演练等活动,不断推动地勘单位与市、县级相关部门的融合发展,成为扎根基层的“地质先锋”。青岛地质院建设的青岛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与自然资源、气象等部门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三方会商机制,汛期联合开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在市广播电视台、网络、报刊等媒体发布预警信息,构建起守护城市安全的“盾牌”,为青岛地质院融入青岛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山东省地矿局技术人员开展泗河断面监测服务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评价

创新引领 当好水工环地质“中流砥柱”

生态地质环境监测数据是地质工作的重要基础。多年来,山东省地矿局在各级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资源等部门的支持下,通过深度挖掘监测数据,成功培育出一大批具有示范效应的重大项目。特别是支撑济宁市、泰安市获批了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试点城市,全过程参与了济南轨道交通建设的前期调查论证、监测、线网布局优化以及建设勘察、施工、运营的各个阶段工作,承担完成了济南市水源地迁建、市区自备井封井、回灌补源、渗漏带优化调整等大量工作,助力趵突泉持续22年喷涌,持续擦亮济南“泉城”这一特色名片。

山东省地矿局连续6年承担山东省地下水国家考核点水质监测任务,参与山东第一期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开展济南等10市的1:5万地下水污染调查、全省51个图幅的1:5万水文地质调查。完成章丘上皋污染场地应急处置与污染场地修复治理,承担化工园区、垃圾填埋场等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地下水水源地调查评价等一批重要项目。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开采量优化以及水源地迁建等领域,也发挥了有力技术支撑作用。


图:山东省地矿局技术人员利用无人机进行地灾排查

此外,依托监测成果,山东省地矿局先后获批了自然资源部山东羊庄岩溶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南黄海地球多圈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东省地热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等为代表的一批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先后获得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等奖项,成为全省水工环地质工作的“中流砥柱”,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空-天-地-深”一体化监测为政府决策提供地质“数字罗盘”

当前,生态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已经逐步转向地下水、地质灾害相统一的融合监测,并向“空-天-地-深”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发展。山东省地矿局紧紧围绕服务政府、服务企业这根主线,持续不断升级"技术侦察兵"的核心能力,为政府部门精准决策提供有力地质"数字罗盘"。


图:山东省地矿局技术人员在临沂开展土地质量调查评价

优化监测网络,织密“监测网”。持续优化完善全局生态地质环境监测网络,不断提升监测自动化水平,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新建地下水、地热、地质环境等自动化监测点,丰富和完善动态监测网络。

拓展监测内容,探索新领域。聚焦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监测工作的新需求,围绕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城市地质安全以及助力破解重大地质环境问题等方面,在海岸带、活动性断裂、地质灾害、碳储碳汇等领域,逐步探索拓展新的监测内容,推动打造具有山东地矿特色的监测工作体系。


图:山东省地矿局济南泉水保护地下水监测平台

监测工作的价值在于应用。山东省地矿局将大力提升生态地质环境监测成果服务成效,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合作,深化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开发多样化的数据应用产品,如编制地质环境专题图册、地质灾害和水环境演化分析报告等,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地质数据支持,推动监测成果的实际应用。同时,围绕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水环境状况、地下水资源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积极向地方政府部门汇报工作,通过成果移交、技术培训、地质科普进校园等方式,持续向政府部门和社会输出监测成果和技术,推动监测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为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