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见闻近日发现,由陕西省委主管、陕西日报主办的《三秦都市报》,已于2025年5月起停止出版周日版。此前,该报除法定节假日外均为每日出版。
《三秦都市报》与《华西都市报》诞生于同一时期,甚至还略早一步。资料显示,《三秦都市报》创刊于1994年1月1日,比1995年1月创刊的《华西都市报》早一年。尽管如此,后者凭借系统性的市场化运营和激进的竞争策略,被誉为“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开启了中国都市报的黄金年代。
2014年,《华西都市报》成立封面传媒公司,随后推出“封面新闻”客户端,并持续在媒体融合领域深耕。从早期的“互联网+”,到2017年引入人工智能、2018年推动平台化,华西逐步完成了从传统纸媒到全国性新媒体平台的转型。
相较之下,《三秦都市报》则更深耕本地,聚焦陕西和西北地区,报道重心在民生与公益。尽管立足点不同,但两者在近年来却殊途同归——都选择在周末“减负”。华西早在4年前便停止了周末出版,《新京报》更早前亦有类似调整。这些举措在业内被普遍视为都市报式微的信号。
《三秦都市报》曾是西安报业的“三巨头”之一,与《华商报》《西安晚报》并称三足鼎立。2002年,这三家报纸的日发行总量达到87万份,占据陕西省报纸发行量近三成。然而纸媒辉煌早已不再,当年“顶流”的竞争,如今更多是一场生存的较量。
一位西安老报人对传媒见闻感慨:“听闻《三秦都市报》周日停刊,心中五味杂陈。我曾见证它的辉煌,也目睹过它的失落。走到今天这一步,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也许再过不久,连周六都不出刊了。”
当然,对于《三秦都市报》此次停止周日出版,也有不同的解读。一位曾在都市报工作多年、现为某互联网媒体创始人的资深媒体人指出,这一变化未必是“力不从心”的消极缩减,反而是一种识时务的主动求变。
他表示:“传统都市报更应顺应大势,尽早摒弃对纸媒日出刊的路径依赖,全面坚决转型数字化、网络化、社交化、视频化。与其纠结一天出几张报,不如加快建立适配新媒介的内容组织机制与平台化传播通路。”
他认为,在移动互联网和算法推荐已成为主要信息分发方式的当下,传统报纸若不进行自我革命,最终只会被边缘化。“适应新形势下媒体传播的技术趋势,从自我革命,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秦都市报》的这一调整,是响应同行趋势,还是源于自身困境?未来,它是否仍能稳住一席之地?这,值得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