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取义——节选自《不要断章取义》
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间不要拉拉扯扯。
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有这种规定也无可厚非,而且青春期的孩子们都有一种好奇心,因此需要一定的约束。
但是有一点很奇怪,孟子说这句话可不是为了现在的孩子说的,难道古人真的就这么死板吗?
历史的真相
“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的意思是,男女之间不能有身体接触,也不能随意说话,更不能互相递东西。这不是什么学校的规定,这是全天下都应当遵守的“礼法”。
但是这样的礼法未免太过死板了,难道古人真的是这样做的吗?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确实是孟子说的,但是这条礼法可不是孟子原创的。
最早出现这种说法的书,应该是《礼记》,也就是说这是周礼中的一条。
而《礼记·曲礼》里的原文是:“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栉,不亲授。”
众所周知,儒家非常推崇周礼,非常希望让天下人重新使用周礼。
但是从上面这句话我们也能看出来,周礼实在是太过于严苛,真没几个人能完全遵守,如果硬要推广周礼的话,肯定会让大家都觉得不自在。
因此有不少人站出来反对儒家,不希望周礼再度现世。
儒家创始人孔子,其实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时代的变化导致周礼已经不再适用了。
但是孔子依然认为,想要让天下太平,只有实行周礼这一条路。
孔子想让天下太平,于是就推行周礼,但是他又知道周礼已经不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
这种“知其不可为之”,便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至于孔子拼了命推行的周礼,我们不作评价。对于这一点,孟子也有自己的见解,而这句“男女授受不亲”,就是他在与对手辩论时说的话。
如果能把孟子与对手辩论的故事看完,就不会再觉得古人十分死板了。
礼法与权变
历史的真相其实就摆在那里,只不过大多数人只愿意相信自己臆想出来的结果,不愿意相信真相。
孟子与对手淳于髡(kūn)辩论的内容全文如下:
淳于髡也是个老“杠精”了,当初他在齐国的时候,就一直跟邹忌不对付。
《邹忌讽齐威王纳谏》就在语文课本里,从这篇文章就能看出来,邹忌还是有本事的。
但是也不知道邹忌哪里惹到了淳于髡,他老是挤兑人家邹忌,多次讽刺邹忌和齐威王。
最后齐威王受不了了,直接把他赶出了齐国。淳于髡的事我们以后再说,先说孟子的事。
孟子在当时也算是儒家领头人物了,淳于髡表面上是去找孟子问“礼”,实则是去找茬的。
他上来就是一句:“男女之间不能有亲密接触,这是礼法吗?”
孟子说:“这就是礼。”淳于髡见孟子进了圈套,于是就又问:“如果你的嫂子掉进水里了,你会不会伸手拉她上来呢?”
如果孟子说要救人,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不合礼法”,如果孟子不施以援手,那么他就是见死不救。不管孟子救不救,都会被淳于髡责备。
但是孟子也不是吃素的,他直接走了第三条路。
孟子说:“我嫂子掉河里了,我要是不救,那我还是人吗?我与那豺狼有什么区别?”
淳于髡刚要说话,孟子把他拦住了,示意自己还没有说完。孟子接着说:“男女之间不能有接触,这是礼法。”
“但是我伸手去救我嫂子,这个叫权变,这是变通之法。”
孟子的意思是,如果在平常,我是不能与嫂子有什么接触的,因为这不合礼法。
但是我嫂子掉进水里了,这属于意外情况,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人要懂得变通。
淳于髡被怼得没话说,只好又开始扯什么国家大义,说什么天下已经溺水,指责孟子为什么不救助天下。
孟子直接就怼他:“想要救助天下,得用‘道’来相救,嫂子掉进河里,要伸出援手,难道你以为伸伸手就能拯救天下苍生吗?”
淳于髡没话说,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其实从这里就能看出来,“男女授受不亲”确实是当时的礼法,但是这只是道德,而不是法律,不是说你碰到了就不行,而是说尽量不要碰到。
淳于髡就是错误地认识了这一点,才提出了这个奇怪的问题。
孟子觉得,有人掉进水里了,马上要出人命了,伸手去拉他当然没问题。
但是淳于髡却认为,在“男女授受不亲”这条礼法面前,就连人命也不值一提,这便是他不知变通的地方。这件事不禁让我想起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女子掉进河里了,当时只有男子会人工呼吸,要不要上去救人?
一般人肯定说去救,但是现在就是有那么一群又蠢又坏的人,说什么“男女授受不亲”,人家这个女子没有同意,怎么可以做出这种亲密的动作?
那都是躺在地上要死的人了,还怎么同意?
齐国智囊淳于髡
最后再说一下淳于髡这个人,他其实并不是一个坏蛋,但是在前面那个情景下,他显得有点像反派。
从淳于髡的名字就能看出来,他是个社会地位非常低的人,他名字里的那个“髡”字,是当时的一种刑罚,被施此刑罚之后会非常难看。
除了拥有一个底层的名字之外,淳于髡还是一个“赘婿”。
齐国有个传统,由家里的长女负责家中的祭祀,因此长女是不能外嫁的,因此就得让丈夫嫁进来。
当然一般人肯定是不愿意当“上门女婿”的,只有像淳于髡这样的底层男子,才愿意入赘。
虽然淳于髡的地位很低,但是他在齐国的地位非常高,齐国几代君主都尊敬他,而且他还是稷下学宫里的中流砥柱,在当时的学术界都有很高的声望。
孟子曾与他多次辩论,荀子也曾向他请教问题,足见淳于髡在当时的地位。
当初邹忌被齐威王拜为国相时,淳于髡非常不服气。
他就带着稷下学院的七十多位讲师,过去找邹忌的麻烦,与邹忌辩论多时,最后才认可了邹忌,让他当上了齐国的相国。
其实淳于髡也不是对邹忌这个人有意见,他只是担心一个无能之人来领导齐国。
而邹忌在与淳于髡等人的辩论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影响了之后的治国方略。
我们的老祖宗每个都很有趣,哪怕是针锋相对的辩论,也都很有意思。
而每个学派之间的不同意见,正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针对礼法的辩论,也是在促进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