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10分钟,续航1000公里”“永不自燃”“吊打燃油车”……近几年,固态电池被车企和电池厂商吹成了“终极能源方案”,可市面上连个影子都没见着。网友调侃:“发布会开得比微商还勤,实物比初恋还难找。”所以,到底是技术硬骨头啃不动,还是资本在“战略性造梦”?


技术:实验室≠流水线

固态电池的原理听起来很美——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易燃的液态电解液,安全又高能。但现实中,固态电解质要么像陶瓷一样脆,一充放电就裂;要么像口香糖一样黏,离子跑得比乌龟还慢。实验室里或许能搞出指甲盖大小的完美样品,但想量产?良品率直接教做人。某电池大厂工程师私下吐槽:“现在造一块固态电池的成本,够买一辆宝马了。”

材料:卡脖子卡到窒息

固态电池的核心材料(比如硫化物电解质、锂金属负极)要么被日韩巨头专利围剿,要么依赖稀缺矿产。更讽刺的是,号称要“颠覆行业”的固态电池,眼下连锂矿都被传统电池厂抢光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囤矿囤到手软,新玩家连汤都喝不上。网友锐评:“画饼的时候说自己是奥特曼,真上场了发现连怪兽的腿都抱不住。”


利益链:传统巨头们的“拖字诀”

车企和电池厂嘴上喊革命,身体很诚实: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中,99%仍是液态锂电池。宁德时代靠麒麟电池赚得盆满钵满,丰田押注氢能源,特斯拉忙着降本——谁愿意真金白银砸钱给一个十年后才能赚钱的技术?业内人士透露:“固态电池现在就是‘技术备胎’,传统电池还能挤牙膏,何必自断财路?”

消费者成“人肉测谎仪”

厂商每年放话“明年量产”,结果年年被打脸。丰田从2017年吹到2024年,最新剧本改成“2030年前商业化”;国内某新势力宣称“2025年上车”,却被扒出连中试生产线都没建成。网友总结套路:“PPT造车→期货卖电池→股价涨一波→继续鸽。”

固态电池像极了当年的“5G革命”——技术是真趋势,落地是真骨感。大厂们既要靠它讲故事拉投资,又舍不得眼前利润,最后演变成一场“谁先梭哈谁吃亏”的囚徒困境。至于消费者?要么等着被割“信仰税”,要么老老实实买现在的“半成品电动车”。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法律顾问

北京市炜衡(福州)律师事务所 赖成龙律师

官方网站

www.51qc.com

15960183947 黄主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