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连接两者的“黄金桥梁”。今年以来,两江新区明月湖数字科技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以下简称“运营中心”)成绩单亮眼:已收集、分析专利供需信息近3000条,完成专利转化100余次,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5200余万元,为现代化新重庆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作出积极探索。
知识产权也可“作价入股”
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研院”),专注于智能AI、物联网和大数据等领域创新研发,专利技术富集,但部分创新成果在转化过程中遇到挑战,迟迟无法完成转化落地,产业化培育更是无从谈起。
创新成果被束之高阁,该院科技部部长张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今年初,在运营中心帮助下,西研院以“转让+入股”的方式,顺利把7项专利技术转让至企业,合同金额达200余万元。
在明月湖,通过专利技术转让获益,西研院不是个例。
重庆桥安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研发微波雷达系列产品、探索行业核心分析算法,但研发经费相对缺乏等问题,困扰着该公司。北京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与该公司围绕基于微波雷达的结构检测装备及监测系统开展联合攻关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运营中心的推动下,经过知识产权筛选、协议签署、价值评估、章程修改、权利变更、工商备案等一系列流程,北京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旗下平台公司——重庆北定科技有限公司以4件专利及3项软件著作权,总计作价30万元入股桥安物联。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嘉绍长江大桥等众多桥梁上应用。同时,桥安物联以桥梁结构为基础,向隧道、边坡、水利大坝、铁路、地铁、矿山、建筑、房建、钢铁、铁塔等领域拓展。
“近些年,国内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也从早期的申请保护转向了深度运营。”明月湖数字科技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副主任向洋认为,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为了让“知产”变“资产”,使专利技术“落地生金”,运营中心仅2024年就完成专利技术作价入股、转让、许可500余件次,涉及企业近百家。
除了技术转让、作价入股,质押融资也是知识产权“生金”的重要方式。
运营中心走访唯哲科技。两江新区明月湖数字科技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供图
重庆唯哲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销售、研发、生产于一体的创新型工业互联网企业,其产品应用在研发测试与生产检验,已与中船海装风电有限公司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但由于前期投入较大,账单周期长等原因,唯哲科技急需资金缓解企业压力。
运营中心了解唯哲科技需求后,立即与银行、评估机构一同前往企业进行沟通,快速帮助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近300万元。目前,200万元已顺利到账,极大缓解了唯哲科技的经营压力。
向洋介绍,目前,运营中心已托管来自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西研院等院所高价值专利成果3000余件,同时依托专业服务机构和商业数据库对知识产权供给信息进行分级分类评价,建立梯度分类台账,构建了包括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物联网等7个关键数字科技有效专利数据库,探索建设明月湖高价值专利池。
赋能科创生态建设
今年4月,重庆明月湖高价值专利大赛决赛在两江协同创新区举行。
4月21日,重庆明月湖高价值专利大赛决赛在两江协同创新区举行。两江协同创新区供图
记者注意到,入围重庆明月湖高价值专利大赛决赛的10个项目,每一个都实力不俗,其中不乏行业领域的佼佼者。例如,重庆梧桐车联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基于多模态感知融合和大模型决策的生成式CUI交互系统”项目,该系统搭载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上,可以提供智能接送、订电影票等个性化服务。
参加决赛的评委专家表示,高价值专利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本身,也体现在市场前景上,要在注重专利转化的同时构建好专利“护城河”,让专利充分发挥高价值。
近年来,运营中心集聚成渝两地优质服务资源,深化两地融合,为科创生态构建提供资源赋能,与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成都科技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中物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等四川国有大型平台开展合作。
与此同时,运营中心积极推进院所协同,加大供需对接、成果发布等工作力度,促进院所专利转化,探索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突出发挥知识产权的权益纽带作用,有效支撑产学研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和风险协同防控。
为优化知识产权生态,两江协同创新区着力汇聚知识产权多方要素,发起成立明月湖知识产权运营联盟,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已达70余个,建成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站、专利导航服务基地、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知识产权培训基地。(赵鹏 孙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