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五月是流浪猫的繁殖高峰期,大量新生幼崽的出现,使得流浪猫群体规模迅速扩大。由此衍生出的噪音扰民、粪便污染、疾病传播等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管理难度较大的老旧小区,这些矛盾更为尖锐。
居住在四川北路街道恒丰里的居民曾遭受流浪猫问题困扰,但近日随着“小巷猫宁”自治项目和一套治理组合拳的亮相,该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小巷猫宁”亮相山一社区,流浪猫有了专属栖息地。
流浪猫扰民问题突出
恒丰里是一个开放式的旧式里弄小区,流浪猫数量不少。“现在弄堂里大概有三四十只流浪猫,一到晚上,各种打斗尖叫的声音经常吵闹到熟睡的居民,有的流浪猫还睡在电瓶车上,抓花抓坏车漆和坐垫,对居民生活造成困扰。”山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薛莹向记者透露,流浪猫甚至还影响公共设施,“此前,一根落水管出现堵塞问题。在进行疏通作业时,意外发现一只流浪猫幼崽被困其中。”
此外,小区爱猫人士的随意投喂也助长了流浪猫的泛滥,未及时清理的食物残渣还容易滋生蚊蝇,影响居民生活环境。
为了缓解流浪猫扰民问题,此前居民区曾尝试不少招数,期望以此自然驱逐流浪猫。然而,这些举措遭到一些居民的反对,最终收效甚微,问题依旧存在。
弄委会群策群力,想出治理“金点子”
如何在有效缓解流浪猫治理难题、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今年以来,山一居民区党总支多次牵头弄堂治理委员会成员和小区爱猫人士召开座谈会,群策群力探索在现有条件下流浪猫的精细化治理路径。
座谈会上,不少居民反映,流浪猫的治理问题不能靠堵,必须要疏堵并行、多管齐下。多次头脑风暴下,最终,“金点子”从居民的提议中孕育而生。有居民提议在小区微更新后的花园一角开辟社区流浪猫治理点,并配置猫屋、猫砂盆、猫食盆等设施,引导小区爱猫人士在固定点位投喂,这样既能维护小区环境卫生,也方便流浪猫管理。该提议得到多数居民的认可。
山一居民区迅速响应居民诉求,将相关建议转化为具体方案,向街道申报 “小巷猫宁”自治项目,设立社区流浪猫治理点。在项目筹备阶段,居民区还邀请居民代表全程参与设计,大到场地选址,小到场景布置,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吸纳居民的创意与想法。薛莹介绍道:“比如,不少居民提出流浪猫投喂点需要遮风挡雨的设施,我们便在设计中加入屋檐,切实满足大家的需求。”
搭建暖心桥梁
在流浪猫治理点落成后,为有效控制流浪猫数量、持续优化社区环境,弄堂治理委员会又推出“三步走”治理措施。
首先,组织志愿者对社区流浪猫进行全面统计,同时由社区申请专项经费,开展流浪猫绝育工作,从根源上降低流浪猫繁殖率,控制群体规模;其次,在治理点设立照片档案墙,展示完成绝育的流浪猫信息,让居民能直观了解相关信息;最后,主动联系公益机构等,发动爱心人士参与流浪猫认养,为这些猫咪寻找温暖新家 。
秉持 “柔性引导” 的治理理念,居民区党总支还广泛吸纳小区内热心公益、关爱动物的居民,组建爱猫志愿队。每月,志愿者们穿梭于小区各个角落,向居民普及科学喂养知识,耐心劝导不规范投喂行为,并清洁流浪猫治理点环境卫生,维护投喂区域的整洁有序。
记者:张城凯
图片:张城凯
编辑:张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