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冲突停火后,印度国内掀起了庆祝热潮。但外界发现:危机远远没有解除。
1.当着70国外交官的面,印度官宣胜利
近期,印度国防情报局局长在简报会上,自信地对来自70个国家的外交官宣布,印度的“朱砂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凭借新时期战争展示了他们的军事优势和决心。听起来似乎是个大胜利,但外界很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所谓的“胜利”,不过是印度政府用来挽尊的手段。从外媒的报道来看,印度在与巴基斯坦的对峙中,损失了至少6架战机,而巴基斯坦方面表示有数名军人牺牲。这似乎揭示了印巴此前交火的战果。
为了证明军事行动的胜利,印度总理莫迪亲自前往两国边境的空军基地,拍了与S-400导弹的合影。他乐观地表示,“巴基斯坦的导弹就如同稻草一般轻飘飘落下”。这种夸张的言论连一些印度退役将领都看不下去,竟然有人放出“更愿意对华开战”这样的狂言,以掩盖当前的尴尬局面。
因此,简报会上宣布的胜利,更像是一场“口水仗”,虽说能短时间内吸引眼球,但对于当前的局势可谓毫无意义。
2.转移国内焦点,印度政府玩得一手好牌
宣布取得胜利后,莫迪政府又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为期10天的全国宣讲活动。
民众手持国旗,走上街头,以隆重的方式表彰印度军队的“英勇表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团结感迸发。
然而,这样热闹的表象背后,却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最近的无疑是与巴基斯坦空军的交锋,与其说这些活动是在歌颂军队的壮举,不如说是借助民族主义为自己打掩护,转移公众的不满。
这种策略并不陌生。2019年大选时,莫迪同样通过宣传“巴拉科特空袭”的成功而顺利连任。如今莫迪故技重施,不知道效果怎么样呢?
值得注意的是,莫迪在信息管理上也下足了功夫。为了营造一种“全胜”的氛围,印度试图通过信息茧房的方式来控制舆论。民众接受的只剩下经过修饰后的胜利叙事,这也是莫迪政府希望看到的局面。
3.印巴停火,但还有问题要解决
现在的印巴达成了共识:停火!但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那就是双方相互制裁仍在生效。
有消息称,双方都采取了激烈的外交措施互相驱逐外交官,外交通道面临关闭的可能。与此同时,瓦加口岸依旧关闭,贸易往来、人员交流并未恢复正常。这种状态下的停火,似乎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好。
更耐人寻味的是,西方媒体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印度只同意停火12天。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将重新集结兵力、补充物资、甚至评估新的打击目标。有不少印巴网友开始转发评论,即便这消息最早是由巴基斯坦外交官扎法尔·希拉利发布,并强调这纯属个人推测,但还是激起了不少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空军此前曾高调表示所谓的“朱砂行动”仍在进行。这样的言论给外界释放了一个信息:眼下的冲突似乎还没有结束,如果双方的会谈无法取得突破,冲突再度爆发的可能性并非没有。
4.印巴是搬不走的邻居,交火只会两败俱伤
从地理位置来看,印巴是搬不走的邻居。然而,两国在领土、宗教、民族等问题上的长期积怨,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
但不可否认的是,战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使巴基斯坦在空战交锋中占据优势,但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因此,想要彻底化解两国之间的深刻矛盾,最终还得诉诸于和平手段。
长期的矛盾积累像是悬在两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不稳定的停火则如同一块脆弱的遮羞布。要想让和平真正到来,两国亟需重启对话与沟通,而不是沉溺于短暂的胜利或是激动的情绪中。
总的来看,停火协议只是一个表面的缓和,印度和巴基斯坦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警惕,并仔细衡量每一个举动。对于两国乃至整个南亚地区来说,只有通过理性的决策,才能铺就一条通往和平与稳定的长远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