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代伟人毛泽东屡遭危机却总是能够在生死间逃脱。
1927年,毛泽东被捕后押去处死路上,靠两银元脱身,后被农民搭救。
早期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采纳了以城市工人阶级为革命主体的策略,目标是借助城市起义推翻封建统治。
尽管初期策略倾向于工人起义,毛泽东逐渐意识到:
鉴于中国城市工人阶级的有限规模和农民阶级的强烈改革渴望,必须调整战略,将焦点转向广大农民。
秋收起义的策划和实施标志着毛泽东战略思考的深化,也是战略方向的重大转变:从依赖城市工人到以农村为革命根据地,形成对城市的战略包围。
1927年9月的早春,毛泽东为策动秋收起义,在江西省安源的腹地召集了一场紧急会议。
在这次会议中,毛泽东详细地规划了起义的行动。
会后,毛泽东换上了一套朴实无华的白色工作褂和长裤,化身为一名普通的安源煤矿采购员。
携带着革命的重托,毛泽东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陪伴,从安源出发,穿过浏阳的乡野,目标直指铜鼓,准备在那里召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三团,举行声势浩大的起义。
9月7日的夜幕降临时,他们到达了浏阳境内的张家坊,暂时在那里住宿,以筹备接下来的行动。
9月8日的清晨,当晨光犹如新绘的水彩画般洒在小镇上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搜查打破了宁静。
当时正值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盛行之时,无数被怀疑是革命者的人遭到残忍枪杀。
民团的团丁,在怀疑毛泽东是“共产党分子”后,准备将他押送往民团总部执行枪决。
紧急关头,毛泽东从口袋里迅速掏出一把银元,试图以金钱贿赂那些团丁以求自由。
尽管其中一个团丁在银洋的诱惑下略显动摇,但民团的小队长却坚决不同意放行。
于是就在离民团总部不足二百米的地方,一场生死逃亡展开。
铜鼓县的档案资料中也记录了这段毛泽东巧妙逃脱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沉着冷静。
正当追兵紧追不舍之际,毛泽东突然从口袋中抓出一把闪闪发光的银元,猛地向前方一甩。
这突如其来的动作令团丁们一愣, 当“当当”的银元落地声响起,团丁们这才意识到那是银洋。
他们的目光和动作顿时被那散落的银元吸引,纷纷冲向前去捡拾。
就在这短暂的混乱中,毛泽东趁机往左拐弯,朝着陡峭的山坡疾走。
民团团丁们回过神来,发现毛泽东正向山上逃去,便一边大喊“站住!”,一边紧追不舍。
他的脚步在田野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最终跳入一处水塘,隐藏在那密密麻麻的蒿草之中,一时躲过了追捕。
在那天,乌云压顶,大风卷尘,天边如同被墨水泼洒,昏暗不明。
团丁们分散开来,在浓密的田野和树丛中寻找毛泽东的踪迹。
他们的脚步声,草丛被踩断的声音,还有不时的喊声,在寂静的野外显得格外清晰。
毛泽东藏在水塘的浓草之中,几乎屏住了呼吸,只有微弱的水波在他的呼吸下泛起涟漪。
此刻,距离他仅几步之遥的团丁,差点便发现了他的藏身之处。
毛泽东的心脏仿佛要跳出胸腔,他的眼睛紧盯着蠢动的草丛,直至团丁们逐渐远去。
随着夜幕的降临,团丁们的搜索逐渐放缓,最终无奈地离开。
天色完全暗下来后,毛泽东小心翼翼地从水塘中爬出,躲过了搜捕。
他的身体湿漉漉的,寒风吹得他不寒而栗,但他知道必须继续前行。
在夜色的掩护下,他摸索着上了乡村的泥泞道路。
在前往铜鼓的路上,偶然之中,毛泽东遇到了一位当地农民。
这位农民看起来粗糙而朴实,脸庞被风霜刻画着岁月的痕迹。
在得知毛泽东的处境后,立刻脱下自己的草鞋给毛泽东穿,还带他回到自己简陋却温暖的家中。
那夜,毛泽东在农民家中过夜,吃了农家的粗茶淡饭,农民群众的搭救让革命的念头在他的心中愈发坚定。
次日清晨,乡村的晨雾还未完全散去,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力量。
毛泽东在那位农民的带领下,重新踏上了通往铜鼓县城的道路。
到达铜鼓县城的肖家祠时,两人便不得不分别。
在离别之际,毛泽东询问这位农民的名字,想要记下这位无名英雄的恩情,但农民只是摇头微笑,拒绝透露自己的姓名。
毛泽东继续前行,最终抵达铜鼓镇,找到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三团的集结地。
在这个过程中,他用仅存的七块钱购买了一双鞋子、一把伞和一些食物。
最终,当他安全到达农民赤卫队的营地时,他的口袋里只剩下两个铜板。
在那里,他毫不犹豫地“吹响了”秋收起义的号角,号召起义军为新的中国奋斗。
毛泽东对这位农民的善举铭记于心,再三询问其姓名,希望未来有机会报答这份深厚的人情。
然而,这位农民谦虚地拒绝透露自己的名字,只是默默地帮助了他一把。
后来,经过不懈的查找,毛泽东得知这位善良的人名叫陈帷德,别名陈九兴,是当地纸工会的一名会员,后来还参与了湘鄂革命根据地的地方工作。
解放后,毛泽东没有忘记这位在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普通人。
他亲自给陈帷德写信,提到了那段在排埠月形山的难忘经历,称呼陈为“救命恩人”,表达了对他的深切感激和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