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总理书法,最为突出的就是造型之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字,左右结构,并且,左边的部分写得十分高大,同时,你也会注意到,左边部分倾斜度也非常大,而右边的部分,不仅写得很是扁平,而且更加有状态之感,尤其是右边的一个撇笔,写得很是有姿态,有一种稳稳地拖住左边倾斜部分的感觉。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作品传承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凭借书法家的赫赫声名,使得作品得以流传;另一种则是作品本身艺术价值极高,超越了作者个人影响力。朱镕基总理的书法作品,显然属于后者。其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内在精神十分突出,足以独立于他的政治身份,吸引众人目光,赢得广泛赞赏。
1998 年至 2003 年,朱镕基总理主政期间,以刚正不阿、坚定果敢、勇于担当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的诸多言论,至今仍振聋发聩,激励着后来之人。
朱总理上任之初,便明确表示不会为各类工作会议发送贺信或贺电,也不会题词或题名,他希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解决国家的重大问题上。这一决定,既体现了他对工作的专注和敬业,也反映了他对避免因个人影响力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社会交往的深思熟虑。
尽管朱总理坚持不题词、不题名的原则,但在特殊情况下,他也会破例。例如,他曾为一部纪念前辈李富春和蔡畅的电影《相伴永远》亲笔题写片名。这一行为不仅表达了他对前辈的深深敬仰,也显示了他对传承和尊重历史人物的重视。朱总理的这一举动,是对前辈精神的一种致敬,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
朱镕基总理在为电影《相伴永远》题写片名时,精心创作了两幅作品,以供选择。这两幅作品均以行书的形式呈现,其笔势流畅而富有动感,展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美感。朱总理在题写时并未留下自己的署名,这不仅是出于谦逊,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让书法艺术本身成为焦点。
朱总理的书法作品,与其个人的品行和气质高度一致。正如古人所言:"书如其人",朱总理的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他个人品质、修养、知识和见识的体现。他的书法作品,如同他的人生态度一样,充满了正直和坚定。
朱总理所题写的"平遥县衙"四字,不仅在字形上左低右高,展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而且在笔画上修长挺拔,宛如一位身姿标准的士兵。每一笔都干净利落,没有丝毫的拖沓,这正是朱总理性格中果断和干练的写照。
中国书法的美学是多元而丰富的。从王羲之的飘逸潇洒,到苏轼的雍容深厚;从汉隶的典雅规范,到唐楷的规矩森然;再到北朝摩崖的野逸质朴,每一种书法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审美价值。
朱总理的书法,则是这些美学元素的集大成者。他的书风既潇洒又纯净,既有飘逸之美,又不失规矩之严。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书法功底,更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境界和艺术追求。
朱镕基总理工作繁忙,在书法上投入时间不及专业书法家。可他书法技艺仍令人赞叹,因书法成就并非只靠时间。
勤奋练习是书法基础。朱总理再忙也会抽时间练书法,这份坚持支撑着他的书法成就。心性涵养同样影响书法,人的性情、修养会融入作品,赋予其生命力。
看朱总理的书法,能品出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他的书法不仅是文字排列,更传达精神、展现个性。一笔一划,都透着坚定意志与高尚情操。
朱总理书法作品多为题字、公文、书信等实用书迹,有很高艺术价值。从其书法能感受凛然正气,正气既在笔法,更在人格魅力。
朱总理的书法,就是这样,善于造势,也善于破势,这种感觉是非常精妙的,也突出了一种斜中求正的思想。
字的状态,你会看到这样的变化,其中上面的部分比较宽博一些,下面的部分比较小巧一些,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并且,笔笔连带,牵丝引带,甚为明显,这种前后联系的状态,是不是也惊艳到你呢?
不仅如此,我们也看到,虽然这个字上面宽博,下面比较小巧,但是,在稳定性的表现上,却是十分突出的,这个字,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笔笔连带,气韵生动,活脱,富有一种勃勃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