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校园本应是凤凰花开、歌声飞扬,但就在这充满仪式感的毕业季,四川某县一名初三男生与全班同学拍完毕业照的次日,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一张定格了少年灿烂笑容的毕业照,瞬间被赋予了沉甸甸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段青春的纪念,更成为了一堂直击心灵的生命教育课。
1)
我们很难想象,在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时候,一个15岁的少年会选择克服种种困难,去参加毕业合影。这样的选择有点像是一场对生命、对友谊、对青春的极致告白。他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世界、与朝夕相处的同窗进行了最后的、温暖的连接。
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珍惜当下,活在当下。每一个能够与亲友共度的寻常时刻,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集体参与,都可能成为未来某段记忆里,最为珍贵的光芒。生命的长度固然重要,但生命的宽度、深度与温度,同样值得我们用尽全力去拥抱和体验。少年用他生命的最后一道弧线,划出了对生活最深沉的热爱与敬意。
但不管怎么说,正值花季的少年骤然离去,对亲朋好友,尤其是同学肯定是一场巨大的心理冲击。在他们有限的生命经验中,死亡往往是抽象而遥远的词汇,是电影里、故事中的情节。但这一次,死亡变得如此具象、如此近距离——它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发生在昨天还一起欢笑合影的伙伴身上。
失去一位朝夕相处的同学,对他们的友谊观、生命观,乃至价值观,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但这些敏感而脆弱的孩子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和表达这些复杂的情绪,他们中的一些人会将悲伤内化,导致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也可能表现为情绪失控、易怒,甚至是对生活产生倦怠感。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给予足够的空间、理解和专业引导。
2)
学校必须勇敢地担当起引导者的责任,将这场突如其来的悲伤,转化为一堂深刻且必要的生命教育课。
首先,立即联系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介入,为全班学生提供一对一或团体心理辅导。创造一个安全、开放的空间,鼓励孩子们表达内心的感受,无论是悲伤、愤怒、恐惧还是困惑。
其次,将生命教育融入课堂。这场特殊的告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契机,去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校可以开设或引入专业的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认识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理解生命的有限性,从而学会更加珍惜和尊重每一个生命。
第三,引导学生以健康的方式纪念逝者,例如组织班级纪念活动、制作纪念册,或者将悲痛转化为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行动。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我们不必讳莫如深,它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至于生命教育,也绝不仅仅是关于死亡,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
今日话题:你当年的同学现在有没有“离开”的?对你的心理冲击有多大?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