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置于重要位置,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喜人变化,在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方面成绩斐然。

制度建设是生态保护的基石。2023年甘肃在沿黄九省(区)率先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使覆盖主要生态环境要素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同时,出台《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构建“1+5+15+N”四级清单管控体系,实现生态环境源头预防关口前移。今年4月,《甘肃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行动方案》的出台,更为相关工作明确了任务与方向。

重点区域保护监管扎实有力。在祁连山保护方面,以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为支撑的生态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评估数据显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地森林蓄积量持续增加,草原生态稳定性增强,水域面积稳定,保护区内不同种群野生动物数量较2014年提高了15%至20%。在秦岭地区,甘肃认真落实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重点任务,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推动相关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还首次在秦岭调查区域内发现金猫、猕猴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实体。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甘肃构建了覆盖各主要环境要素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及“1+N+X”规划政策体系。自黄河战略实施以来,累计争取国家下达黄河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31.5亿元、中央财政奖补资金48.4亿元,省级配套5.5亿元,支持众多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在全国率先启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调查,全省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8.27%。2024年,黄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为97.6%,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黄河干流临夏段获评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形成共抓大保护、协同大治理的良好局面。

在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面,甘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实施“双重工程”“山水工程”“三北”工程等重点项目,全省林草资源总量持续扩大,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稳步提升。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丰硕且不断深入。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细颗粒物(PM_2.5)浓度2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4%,优良天数比率92.7%,同比增加1.1个百分点;7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6%,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水体;38个地下水国控区域点位Ⅴ类水比例为21.1%;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6.1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31.21%。2022年、2023年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甘肃均获评“优秀”等次。

此外,甘肃每年投入约200亿元资金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生态改善提供有力资金保障。以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大数据平台为支撑,初步建立起“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监测、监控、执法高效联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万山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