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都是史上最难毕业季。
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1222万,再创历史新高,但这或许是未来十年里就业形势最好的一年。
在这场看不到头的就业寒冬里,连重点高校毕业生也难以幸免。
前段时间,云南大学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211高校公布的就业落实率令人大吃一惊。
这届毕业生有5,600名,已落实就业人数有1,188人,整体就业率只有21.21%。
软件学院表现相对突出,就业率达到53.42%;信息学院紧随其后,为42.9%,两者都属于IT类专业。
而云南大学拥有的两大“双一流”学科,就业表现却极为惨淡,民族学就业率不足10%,生态学就业率只有3.83%,位列全校倒数第一。
就业难,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所有高校毕业生正在面对的残酷现实:
读了那么多年书,顶着名校光环,最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刚刚脱下长衫的年轻人,如今正被现实暴击。
985毕业生起薪4K,本科毕业摇奶茶
毕业季,各大高校的招聘会也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一位中山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一张招聘海报,海报上写着深圳航空招聘飞机维修工程师岗位,开出的薪资竟只有4,000至6,000元。
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人说自己表弟在奶茶店打工都能拿到5,000,还有人感慨985毕业生也逃不过蓝领工作...
中山大学是华南地区著名的985高校,深圳航空属于国企,飞机维修工程师也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没想到给出的工资竟是如此水平。
令人唏嘘的是,尽管薪资低得离谱,深圳航空招聘摊位前依然排起长队。
有记者采访了现场一位毕业生,他无奈地说:自己投了一百份简历才拿到三个面试,4000块虽然低,但总比家里蹲强。
今年3月份,广州琶洲举办的“百万英才汇南粤”招聘会上,12万名毕业生涌入现场,争夺5万个岗位。
有企业只招聘两个岗位,共四个名额,结果摊位上收到了四叠厚厚的简历。
不少北京、上海名校毕业生专程飞来广东应聘,直接挤压了本地高校学生的就业空间,一位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唯二的985)的本科毕业生递了简历后,HR直接拒绝...
图源:今日关注
最初很多岗位只要求本科或大专,但硕博学历的应聘者一波又一波地出现。
现场求职人才实在太多,不少企业都「坐地起价」,学历要求肉眼可见地拔高。最初是“不限学历”到“本科”,到最后“本科”都已经提升高“硕博”。
知名茶饮品牌喜茶招聘调茶师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引发舆论风波后,才悄悄将学历要求改为“不限”。
一些客服岗位也要求要本科起步,有本科毕业生面试大专岗位,以为自己是“降维打击”,结果发现HR桌子上放着三份硕士简历。
更惨的还是文科生,在这场规模庞大的招聘会上,共计5万多个岗位向高校毕业生开放,其中近1万个岗位专门面向博士和博士后。
这些岗位基本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领域,招聘文科生的职位简直是屈指可数。
过去名校生的就业观一直被批评,大家认为名校生不肯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是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然而现实情况是,刚刚年轻人刚听完劝、脱下长衫,猝不及防低被就业现状狠狠地扇了一巴掌。
学历不能解决未来问题,优绩主义的魔法失灵了
曾几何时,考上985就是全家的骄傲,名校毕业即意味着体面工作、稳定生活。但现在,文凭的含金量正迅速下降。
近些年来,伴随高校大规模扩招,本科毕业生不再稀缺,硕士、博士就像潮水般涌入就业市场。
(图源:软科)
本科生的竞争力被迅速稀释,学历“内卷”成为新常态。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却找不到与之匹配的岗位。
当初尝到“扩招红利”的毕业生,最后却要在就业市场上吞下“学历通膨”的苦果。
一方面,就业市场萎缩,另一方面,岗位结构失衡,真正优质岗位增长缓慢,大量新增职位集中在服务业或劳动密集型行业。
学历越读越高,岗位却越来越少,最后名校生也只能被迫下沉就业。
前不久,江苏省苏州中学公布2025年应届高层次优秀毕业生录用名单,其中清华毕业生6人,北大毕业生4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5人,在这13人中竟无一人出自师范专业。
在2024年嵊州市教育体育局下属学校招聘老师名单中,也可以看见大批来自清北及985高校的毕业生,甚至硕士和博士都成为了中小学体育老师的主力军。
上次名校生扎堆的还是深圳中学,这次直接就变成县城高中了!
这几年,物理女博士去街道城市执法岗,海归当城管,名校生当饭堂阿姨,金融高材生做微商等已见惯不怪。
过去我们坚信优绩主义,因为它符合人们对公平的信念,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定能收获丰厚的回报。
这一信仰,也是无数寒门子弟寒窗苦读十数载的精神支柱,是父母、老师挂在嘴边的励志金句。
但现实却是,即使你卷到国内教育的天花板,最后还是不得不和普通人抢饭碗。
这一代大学生,在学生生涯时被许诺太多,走到最后却发现不过是一张张空头支票。
学历无法兑现光鲜亮丽的生活,优绩主义的魔法也正在失效。
未来是能力与机会的竞技场
优绩主义不仅制造了“精英崇拜”,还带来了教育目标的异化。
威廉•德雷谢维奇在《精英教育的劣势》中指出,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一群如驯顺绵羊般的学生。
他们沿着“成绩—名校—高薪”的流水线被动前行,缺乏真正的独立思考能力,精神世界空洞无力,对人生目标也越来越迷茫。
在求职过程中,理论知识侃侃而谈,但是实际操作却力不从心,面对复杂环境缺乏应变能力,无法将所学真正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价值。
很多年轻人深陷“标准答案”焦虑,他们笃信社会有一套通关公式,走过这条路就一定可以收获结果。
但现实并没有统一剧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与其盲从标准,不如创造变量;与其追逐光环,不如寻找真实的自我。
名校生先行者已经做出了改变,或许能够为毕业生提供新的参考.
1.不要为卷而卷
科技大厂、金融咨询、名校教职...这些看似光鲜的路线,是很多人眼中精英生活的标配。但走的人多了,竞争自然内卷。
《看客》曾采访一位毕业于国内Top2高校的文科博士。
她原本规划的路线是留校、教书、搞研究。但高校中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与微博的收入严重失衡,让她不堪重负,甚至陷入重度抑郁。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了玄学,不顾周围反对,毅然转行为职业占星师。
尽管是条偏门,但她至少获得了经济独立,并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不再盲目内卷中把路走死。
与其在既定轨道中内卷,不如看看其他赛道。在旷野中或许藏着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
2.专业为主,兴趣为辅
前不久,“清华硕士自费6000元去蓝翔学厨”的新闻登上热搜。
佟洁琼毕业于清华大学国际建设与项目管理专业,长期从事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与政策工作。
她来到蓝翔进修并不是为了当厨师,而是对烹饪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如今,她已经掌握五六十道菜的制作方法,她认为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她的人生体验,也让她的未来职业选择有了更多底气。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掌握一门技能本身就是一种生存能力。
假如某天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没有找到理想工作,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3.为自己主动创造机会
四川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复旦大学退学研究生费宇,因摆摊卖土豆泥走红。
他用“复旦退学生”的标签吸引了大量关注,再通过自媒体运营,成功打造了个人品牌。
抖音上一条视频播放量超过50万,甚至吸引不少校友专程从上海飞到成都,只为到他的摊位打卡。
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哪怕起点并不完美,只要善用自己的每一个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成就有价值的机会。
这些故事背后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没有被传统的“好学生人生剧本”所限制,而是在常规赛道之外主动探索属于自己的可能。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走“名校—大厂—晋升”的路径。学会看清自己的优势,理解社会的需求,主动跳出传统教育设定的框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
学历或许可以提供起点,但能走多远,靠的始终是你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以及不断进化的真实能力。
-每日教育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