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钨矿抵账的协议,您确定可行?”1935年春日的南京总统府里,蒋介石盯着眼前的德国军事顾问塞克特。这位前德国国防军总司令夹着雪茄的手指在文件上敲了敲:“贵国的钨砂矿,比黄金更适合作为硬通货。”
这段对话揭开了中德军火贸易的特殊底色。当国民政府困于财政危机时,柏林方面不仅没有停止军火供应,反而在1930年代持续输送价值数亿马克的装备,甚至帮助中国建立巩县兵工厂。这种看似反常的举动背后,实则隐藏着精密的地缘战略算计。
中德军事合作始于1928年《中德关税条约》的签订,彼时德国作为一战战败国,急需突破凡尔赛条约的军备限制。柏林军事学院档案显示,德国参谋部在1929年就制定“东方工业渗透计划”,将中国视为军工产业的试验场。曾任国民政府军事顾问的鲍尔上校在回忆录中写道:“每向中国交付一门克虏伯火炮,就能让埃森兵工厂的工程师多积累三份实战数据。”
这种技术置换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愈发明显。德国军需局统计数据显示,1934-1937年间,中国采购的毛瑟步枪数量从2.8万支激增至24万支,克虏伯山炮订单增长六倍。作为交换,湖南水口山的钨砂出口量在同期从每月300吨飙升至1500吨,这些战略物资经汉堡港转运,最终变成德国装甲部队的穿甲弹芯。
时任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在1936年的秘密备忘录中算过一笔账:每吨钨砂在国际市场价值700美元,但通过军火贸易的易货结算,实际成本压缩至480美元。更关键的是,德国由此掌控了全球75%的钨矿供应链,这种垄断地位让克虏伯公司在与英国维克斯公司的竞争中占尽先机。南京政府兵工署的档案证实,1937年淞沪会战前夕,德方突然提高150毫米重炮报价,要求以赣南锑矿开采权作为附加条件。
军火贸易带来的技术捆绑同样值得玩味。当德国帮助中国建立巩县兵工厂时,故意将生产线设计成仅能适配德制枪管钢材。1935年试制的“中正式”步枪虽号称国产,实则90%的核心部件依赖进口。这种精密的技术控制,使得中国兵工厂直到1938年德方撤走专家时,仍无法独立生产炮闩闭锁装置。
柏林方面的战略眼光还体现在市场布局上。1936年德国远东商会报告显示,通过军火贸易建立的关系网,德国化工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从7%跃升至22%。法本公司的合成燃料技术、蔡司光学仪器,正是借着军事合作渠道打入中国市场。这种经济渗透的隐蔽性,甚至让当时的财政部长孔祥熙在1937年感慨:“克虏伯的大炮轰开了江南制造局的大门,背后跟着的德国商人却扛走了半个汉阳铁厂。”
不过这种“蜜月期”在1938年戛然而止,其转折点远比教科书记载的更富戏剧性。当年5月,德国驻日武官奥特发回柏林的密电中透露:“日本陆相板垣征四郎扬言,若德国继续对华军售,将全面禁止日产钨砂出口。”此时的德国军工体系已高度依赖稀有金属进口,军需局数据显示,1937年日本提供的锑矿占德国总需求的41%。这种赤裸裸的利益权衡,最终迫使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上拍板终止对华军援。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被德方寄予厚望的日本盟友,在整个战争期间提供的钨砂总量不足中德贸易鼎盛时期的五分之一。而当年那些用中国钨矿制造的穿甲弹,最终在诺曼底海滩击穿了德国装甲师的虎式坦克。当1944年美军观察团考察滇西远征军时,发现那些尘封的德制Pak 36反坦克炮仍在怒江防线发挥余热,而它们的炮管钢材里,正流淌着江西大余钨矿的金属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