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虽然只存在了38年,很快就覆灭了,可他们在有限时间里,大兴土木。还给后世留下了,四个用了很久的伟大工程。分别是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兴城、驰道,以及含嘉仓粮库。

我们都知道隋朝短命,只活了38年,覆灭原因就是压榨民众太过头了,经常征壮丁、修建筑。



福祸相依,恰恰是因为统治者劳民伤财,滥用民力,才给后面的王朝留下了,可以永久使用的伟大建筑。所以,“隋朝短命而伟大”,这一评语是非常准确的。

隋高祖刚刚执政两年,就决定建立一个新都城,他指派当时非常厉害的建筑家宇文恺,担任总设计师。

换都城确实出于现实需要。站在隋朝立场,汉代的长安城修好后,已经用了差不多八百年了。人口在不断增多,所以城市非常拥挤。



给水和排水系统也是过时的,不完善,里面的污水都流不出去,经常出现水漫京都的现象。井里面的水、喝的水,都会受到污染。

而且城市住着不舒服,隋文帝晚上做梦,都会梦到洪水淹了城市。所以隋文帝下定决心宣布:“制度狭小,宫内多妖,另建新都。

在宇文恺的安排之下,九个月的时间就建好了皇宫,全部迁至新都。因为隋文帝早年的称号叫“大兴公”,所以这座城也叫“大兴城”,后面唐朝才改名为“长安城”。



这座城可不简单,它是当时世界范围内,占地规模最大的城市。所以,所谓的长安城并不是唐朝才修的,而是隋朝就修好了。

这座城从零开始,拔地而起,九个月就完工了。如此惊人的速度,可见设计者的智慧,也可以看出,隋朝征收徭役之重。

官员们集中住的地方,和百姓生活区互不干扰,划分很明显。同时,整体规划还考虑了军事防御和环境美化,以及道路交通管理等因素。比前面所有的城市都规划得更加科学。



白居易有诗说:“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既形象又贴切地描绘了大兴城的布局特征。

由于隋朝皇帝笃信佛教,佛教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作为国都的大兴城内,佛寺建筑星罗棋布,其中大兴善寺、庄严寺塔与玄都观等标志性宗教场所,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矗立城中,见证着隋代佛教的繁荣景象。

当然这座城也是有弊端的,修建的太大了,总想着以后的事儿,考虑得长远。可当时并没有那么多人口,空荡荡的街道,显得比较荒凉、冷落。



不过大兴城的建筑思想,对日本朝鲜都有影响。日本的藤原京、平成京,就参考了大兴城的布局。

之后,隋炀帝决定打通不相连的水路,让南北能够贯通起来,运输更加方便,能促进民族融合。

公元605年,隋炀帝招了数百万平民,一起开凿京杭大运河,把黄河、长江、钱塘江、淮海两河五大水系打通,凿出了 2000多公里的内河长度,用于运粮、运商品、沟通南北。



恰恰就是大运河,加速了隋朝的覆灭。毕竟简单的通沟都不容易,更别说把浩荡的水系给联通起来了。

他们强制征收了许多的壮丁,让平凡百姓妻离子散,终于修好了浩荡工程,也为唐宋的商业繁华奠定基础。

元朝时,为解决山东境内运河水源不足问题,郭守敬主持修建了会通河和通惠河,使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今北京),全长约1794公里。



极大地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后来,运河成为南粮北运的重要通道,每年数百万石的粮食物资,通过运河运往北方。

现在,京杭大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全年货运量达到3.34亿吨,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实现了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第三个伟大的建筑仅仅是一个粮仓,这个粮仓在上世纪60年代,才被发现。当时里面还有北宋放进去的五十万斤粮食,颗粒完整、保存良好。



被研究人员拿出来检查后,第二天惊讶发现,几百年的谷子竟然发芽了,后面加以培养,还长出了果实。

显而易见,这个粮仓确实能够“储粮千年而不腐败”。据说在修建粮仓的时候,工匠们先用大火烘干了周围的土,这样能够有效防潮。

然后叠上多层材料,又是草木灰、又是木板、又用草席把粮食进行了分层,让米粒能够互不影响,起到有效的防潮作用。



最后一个建筑是一条路,叫做“驰道”。其实这种驰道,在秦朝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只是隋炀帝下令修建的更长,从陕西到北京,长达三千里,就是为了让交通更加快捷、军队也能够更快地被调动到战场。

隋炀帝三征高丽,把边疆虎视眈眈的蛮夷人打退,就是靠着这条长长的物资补给“后路”,才没有后顾之忧。后面佛教文化也沿着这条路向北方传播。

从这四个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隋朝统治者的智慧,更能体会到隋朝统治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深意。



隋炀帝时期的这四个大型建筑,至今都显得很厉害。虽然他们急功近利,导致王朝覆灭,却意外地福泽后世。看起来,这朝代就是起到“过渡”作用,充当推动历史故事发展的配角。

其实从杨坚登基,到杨广被杀,这短短37年的时间里,他们确实做了许多事,只是他们太急切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了。这种急功近利的执政方式,无异于竭泽而渔。

这段历史,经常在史书上和秦朝放在一起,提醒后世:不要踩着普通人的肉体,仰着脑袋搞发展!治国就跟做饭似的,火大了容易糊,火小了不熟,火候得拿捏准。



非把三十年的活儿压缩到十年干完,就跟硬往小树苗上接大树枝似的,难以喘息。后来唐太宗学聪明了,搞“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那套。

这正是历史的意义:前人栽跟头,后人绕着走,让人长记性。

文献来源:

2024-05-06 21:34 来源:北京晚报,光如日月 恍若流星:短暂又辉煌的隋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