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文章,批评网红咖啡馆禁止12岁以下孩童入内,结果我的读者群里也在争论,支持咖啡馆这项规定的人不在少数。我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这篇就聊聊我关于这类禁令引发“身份对立”的隐忧。

我挺不喜欢附加身份的,即用一个符号给人归类,常见的性别身份,男人、女人,公众没少因为这事吵架。有按年龄归类的,老人、小孩、中年,说这些词的时候,有人都开始脑补典型形象了。还有按地域归类的,提到河南人、东北人是不是一些人已经有画面了?本来是一些性状的归类,已经开始有初步的刻板印象了。

更进一步是在这些身份后再附加污名,比如熊孩子、老登、小仙女、直男癌……几乎任何种族、地域、国籍、性别、年龄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带有污名和歧视色彩的描述。

身份的污名,进一步引发对立。近年来的性别问题几乎难以调和,女权的表述和诉求出现极端化,引发男性的反弹同样激烈。我们当然可以拿性别作为一种视角,那是一种研究方式和观察框架,但别急着把抽象定义代入具体情境中。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不修边幅的男人或者妆容精致的女孩,不该立刻跳出直男癌或者小仙女这样的标签,那就是个人,只要不跟你的生活发生紧密的联系,就别急着上头。

这些身份标签的不断强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生活和传播。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来自于对这些身份的区分,比如35岁更容易被公司解聘,甚至有招聘条款明确不招35岁以上员工;比如咖啡馆设置禁令,不接待12岁以下儿童。还有温和一些的,比如公共交通里的女性车厢,或者电影院的女性专场。

很多网友辩称,这是商家的经营自由。但请不要忘记,自由的前提是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有关禁止12岁以下孩童进入咖啡馆的规定,昨天有位从事法律工作的读者评论过:民法中有一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不得以不正当方式行使权利损害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民事主体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更有甚者,有老读者回复,“只要商家从事的行业无垄断地位,商家有权选择客人,哪怕是歧视性的选择。六十岁以上的不接待,女性不接待,或者男性不接待,或者穿短袖的不接待……商家的自主经营权利不受侵犯”,说实话,这种自由我只感到恐怖,我们不能因为感受到一个极端的问题,就滑向另一个极端。我在确认他表述的是“哪怕歧视性的选择”后,用美国曾经的种族歧视做例子,美国很多经营性场所禁止有色人种进入,甚至包括厕所和公交车,这还属于“自主经营的权利”吗?马丁路德金先生会作何感想?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如今对DEI的滥用就回到几十年前吧。

说回身份问题,我为什么对这类针对身份的禁令异常敏感。因为那有可能造成身份意识的不断强化,当我看到一个女性专用车厢的时候,我会意识到自己作为男性的身份被排斥了;当我带着孩子去咖啡馆被拒绝的时候,我会意识到作为父母的身份被排斥,也会给孩子造成某种影响。假如有一天我看到某些场所禁止老年人进入(由于对广场舞大妈和撞树大爷的广泛声讨,这并非不可能),我会恐惧自己的衰老,毕竟我已经40多岁,身体机能的减退肉眼可见。或者某些店家出现,类似穿汉服、COSER禁止入内,那些亚文化群体是否也会加重他们被排斥的感觉?

禁令的可怕,就在于他的排斥性。我不反对老人儿童免票、学生半价、爱心专座之类的特殊通道,因为这类是福利性的规则,而非禁令。适当的福利,推动社会的包容和关爱;禁令的制造,往往制造警示和对立。是以违法者要遭到惩处,而制定基于身份的禁令,在潜意识里制造某种身份不予接纳的感受,成为另一种惩戒,也由此引发身份认同的进一步强化。

再加上算法的推波助澜,社交平台上,熊孩子熊家长的视频被广泛传播,不讲理的老人“大行其道”,极端的性别对立言论最有流量,从信息茧房走向情绪茧房,厌老厌女厌童厌男……可是回到具体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人值得“厌”吗?我走南闯北这么多年,遇到过带孩子上高铁飞机的无数,并非没有孩子的哭声,但基本上没有遇到无法忍受的状况,父母也很快会哄好。我下午在北京一家咖啡馆谈事,环境挺安静,周围一桌在谈剧本,身后一桌在打电话,反倒是有两桌小学生在写作业,人家最安静。可是我出门后,大概率不会记得那些安静乖巧的孩子,因为他们无法触发流量和情绪,短视频依然会推给我那些激烈的场景,我和成千上万的人,很容易把那些遥远的极端事件当成生活,积累情绪。

孩子-熊孩子,老人-老登,精致女孩-小仙女,这些概念在传播中悄然被关联起来。于是看到火车上的孩子便侧目而视,看到广场上的大妈就心生嫌恶,看到女孩精致或许会觉得人家装。

于是,类似咖啡馆的禁止孩童的禁令,和社交媒体中“熊孩子”的传播,互为因果,不断滚动出各类对立情绪。

回到人,不好吗?具体情境和具体问题都来具体分析,遇到吵闹的孩子就申明,再具体劝阻。你可以规定在店内保持安静,针对任何年龄段有效,就像室内禁止吸烟,难道因为男人这种情况常见,就禁止男性顾客进入?那女性顾客吸烟怎么办?同理,孩子可能吵闹,也不该禁止孩子进入,而是进行有关安静的规定,大人小孩一视同仁;至于说店家表示开放观景台和楼梯不安全,就现在抱着手机不放的成年人真的安全吗,安全隐患的问题更别扣给孩子。看着媒体评论区大片的支持声音,我只觉得将身份强化与对立又加固了一点点。至少,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处处是禁区的环境中。设置禁令的人高举着自由的旗帜,而孩子们只感受到不自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