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时隔三年难得的面对面谈判草草结束,和谈又一次成为了空谈。谈判现场内外有哪些细节值得玩味,背后的真实用意又是什么?俄乌之外的各方势力又在如何出招儿?谈判桌上分歧越发扩大的同时,却是战场上的战火升级。俄乌战与和,进程如何?



Part.

1



自2022年3月伊斯坦布尔协议草案中断后,时隔三年,俄罗斯与乌克兰重启直接谈判。当地时间5月16日下午一点半,俄乌两国代表团再次来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就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进行对话。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副所长 陈宇:

俄乌此次会谈在开启前就已展开激烈博弈,围绕谈判是否举行、以何先决条件举行及具体时间等问题争执不下。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乌克兰实则未做好与俄谈判准备,只是试图炒作“俄罗斯不想要和平”的舆论,以证明俄方在和谈上缺乏诚意,借此渲染对抗氛围。但没想到俄方代表团抵达了伊斯坦布尔,乌方陷入两难,最终不得不参与谈判。



谈判双方代表在土耳其总统府多尔玛巴赫切宫进行了闭门会谈,而普京与泽连斯基都没有现身。根据现场画面显示,俄罗斯和乌克兰代表在一张U形桌上相对而坐,中间是以土耳其外长费丹为首的土方代表团。与身着深色西装的俄方代表不同,乌克兰代表团的一半成员穿着绿色迷彩服,双方在会谈前并未握手。土耳其外交部长费丹首先致欢迎词,并发表讲话,他强调了这是2022年3月以来俄乌双方首次直接接触,并希望他们能抓住机遇,取得进展。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副所长 陈宇:

俄罗斯希望趁特朗普在任期间,利用其对俄友好、对欧洲安全事务不热衷且不喜乌克兰的态度,达成对俄有利的安排。

在费丹发言后,俄乌正式会谈开始,俄方拒绝了乌方要求美国代表在场的请求,所有媒体也被请出了会场。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俄语在乌克兰广泛使用,但是现场双方都配备了同期翻译。

俄乌冲突三年多,虽然双方在战场上厮杀激烈,但谈判中并未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



当然,有消息人士表示这是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因为双方分歧依旧巨大,俄罗斯提出的要求远远超出了此前讨论的范围。作为停火条件,俄罗斯代表团要求乌军从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地区撤军以及其他“不可接受的”要求,而乌克兰则要求首先不设前提条件进行停火,并撤出乌克兰的俄方军队。



据两名了解会谈内容的人士透露,会谈中,俄方代表总统助理梅津斯基现场对乌克兰代表团态度强硬,他将俄罗斯的战斗意志与18世纪初沙皇彼得大帝对瑞典持续21年的战争相类比,称俄方“做好了必要时长期作战的准备”,并表示“我们不想打仗,但只要你们乐意,我们做好战斗准备了,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更久。”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梅津斯基以俄瑞战争为例,向乌克兰暗示:若不妥协,俄方或将与乌展开持久战,此举实为施压威胁;同时表明,俄罗斯对欧洲关系不抱过高期望,更看重国家利益与领土安全。

Part.

2

谈判持续约两个小时,此前外界关注的双方是否会实现30天的临时停火,双方都没有给出答案。乌克兰最高拉达议员热列兹尼亚克表示,伊斯坦布尔谈判毫无成果,俄罗斯的要求让乌克兰无法接受。



俄乌冲突持续三年多,最终要将领土割让出去才能换得停火止战,这显然不符合国内民众与西方国家的利益。而俄罗斯对会谈结果的评价则与乌克兰“截然不同”,总统助理梅津斯基在谈判结束后发表声明称,俄方对谈判结果总体满意,愿意继续同乌方进行接触。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俄方在谈判中提出领土、安全及政治等多方面诉求,与乌方预期大相径庭。乌方认为俄方要价过高,难以接受,所以对会谈不满,并将和平无果之责归咎于俄。不过,俄方对此轮谈判本就期望不高,仅交换了主要目标,并同意继续接触,可能推进技术性谈判及具体议题讨论。由此可见,俄方实际上认可了此次会谈的积极意义。

外界认为,俄方所谓的满意,最实质的成果是双方在本次谈判中达成的换俘协议,根据双方在谈判后对外公布的信息,俄乌同意相互交换1000名战俘。这些战俘是三年间,双方在不同战场上俘获的官兵。如果能实现,这将是俄乌冲突以来最大规模的交换战俘事件。另外,双方同意详细书写各自的停火建议,继续进行谈判。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体现双方对彼此意图的试探、把握,并将对方意图转化为利于自身目标达成的博弈互动。

Part.

3



莫斯科方面将这次谈判,视为2022年伊斯坦布尔公告进程的延续。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初期,俄乌曾举行过五次面对面谈判,并达成一份联合公报。这份公报的草案显示,乌克兰承诺保持中立、不结盟地位,以换取英国、中国、美国、土耳其、法国和白俄罗斯作为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国。此外,乌克兰初步同意不拥核并放弃加入北约,以换取安全保障。但是在2022年5月,乌克兰称谈判因俄方“未认清战争后果”而暂停。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因美英反对乌克兰在领土、冲突及入约问题上大幅让步,时任英首相约翰逊赴基辅劝泽连斯基,称西方将持续援助并要求其继续作战。乌方遂放弃已草签的俄乌和平协议草案,致使战争延续三年。俄方希望按2022年3月草案基本条件推进,乌方则要求重新谈判。

对俄乌重启和平谈判,国际社会纷纷表态支持,5月13日,中国、巴西发布关于乌克兰危机的联合声明,欢迎普京开启和平谈判的提议;正在伦敦会晤的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外交部长和欧盟高级代表,发布联合声明呼吁立即、全面、无条件停火30天,为和平谈判创造空间。

5月11到15日,泽连斯基多次喊话普京,要求其现身土耳其与自己面对面谈判。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泽连斯基与普京展开隔空外交博弈,泽连斯基营造出乌方更主动的外交态势,意在迎合美西方。俄方自始至终未明确普京会否出席,试图按自身节奏推进,将重启谈判视为事务性接触,以摆脱乌方及西方的外交施压。



5月14日傍晚,泽连斯基动身前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他表示普京若是来,他亲自到伊斯坦布尔等候,但普京最终没有接招。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普京不见泽连斯基,原因有二:一是俄乌目前毫无共识,谈判尚处重启阶段,形式重于实质,在技术和战略问题未达成一致前,领导人会面无政治意义与外交成效;二是俄方质疑泽连斯基执政合法性,因乌处于战时状态未举行新选举,其任期已超。



本次外界最为关注的泽连斯基与普京会面没有实现,面对各种舆论,5月17日,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如果俄乌代表团之间能达成协议,普京和泽连斯基可以举行会谈。

虽然未来两人何时能见,目前不得而知,但此前普京和泽连斯基曾有过一次会晤还是颇值得回味的。

2019年12月9日,巴黎举办“诺曼底峰会”,主旨是解决乌克兰与俄罗斯在顿巴斯地区的争端。当时作为主办方,马克龙对普京的态度尤为热情,他在门口看到普京抵达后迅速大步向前迎接,并施以贴面礼仪,而面对刚刚成为总统的泽连斯基,马克龙仅仅是握手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在随后的讨论现场,泽连斯基甚至根本不了解国际惯例的座次,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当大家合影时,由于泽连斯基背对着镜头,马克龙便轻声提示他,但泽连斯基依旧没反应过来,随后普京也抬了抬手,微笑地提示了泽连斯基,他这才明白过来随即转身拍照。



Part.

4

没有等到普京的泽连斯基也没有参与谈判,5月15日晚,他离开了安卡拉,谈判的任务留给了由国防部长乌梅罗夫、外交部第一副部长谢尔盖·基斯利茨亚以及乌情报部门官员组成的乌克兰代表团。在社交平台上,泽连斯基抱怨俄罗斯代表团级别很低,没有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人。面对泽连斯基的嘲讽,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则公开进行了回怼。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俄罗斯派出的以梅津斯基为首的谈判团队,是自2022年俄乌和谈起便负责与乌谈判的老班底,专业性强,俄方希望就具体技术问题磋商。泽连斯基起初以乌方谈判代表团级别过低为由拒绝谈判,但在美土劝说下最终派团,这表明乌方在政治、外交上并未做好与俄直接谈判的准备。



本次谈判,美国也参与其中。5月15日,美国务卿鲁比奥受特朗普之托,中断了中东随访,带领团队前往土耳其。但根据俄方要求,美方并没有进入到俄乌谈判的现场,只是提前与土耳其和乌克兰进行了讨论。



事实上,在会谈开始前,美方就摆出了降低预期的态度,特朗普在15日谈到俄乌和平进程时表示,在他与普京见面前一切都不会发生。或许是寄希望于特朗普对俄罗斯施压,让事态出现转机,5月16日,泽连斯基在阿尔巴尼亚参加欧洲峰会时,他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茨、英国首相斯塔默以及波兰总理图斯克围坐在一起,与特朗普进行了通话。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欧乌自知军事难胜、失地难复,欲推动冻结战争。欧洲需联合美国施压,方显影响力与话语权。他们认为俄在谈判中态度敷衍、要价过高,遂威胁增施制裁,但深知仅凭欧洲制裁不足,故积极游说美国加入。



颇为讽刺的是,就在俄乌重启谈判的同时,双方战场形势依然胶着。俄罗斯国防部的通报称,俄防空系统连日在多地击毁和拦截上百架乌克兰无人机,并宣布前方部队攻占了顿涅茨克两个村庄。



5月18日,乌克兰空军称,俄方发动了2022年以来最大规模无人机空袭,一夜之间共发射了273架爆炸型无人机及诱饵装置。其中,88架被拦截,另外128架可能因受到电子干扰而失效。显然,双方都在实施“边打边谈”的施压策略。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停火未果下,乌克兰战场鏖战不休,外交上联美欧施压俄方。这凸显了俄乌边打边谈的无奈现实:双方均不愿舍弃核心诉求,且认为谈判难有突破时,便转向军事施压,试图“以战促和”,借军事手段增加谈判筹码。



这场备受国际瞩目的谈判,尽管有所成绩,但依旧难见和平曙光,背后暴露出的是军事对抗的胶着,大国间激烈博弈的复杂格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俄乌战火或许仍将持续燃烧。



制片人:何冀宁

编导:张萌

编辑:王津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