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江,遇见周敦颐
“京口瓜洲一水间”,镇江,这座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称“京口”,悠悠三千年的建制史,滋养了无数闪耀古今的文化灵魂:辛弃疾曾担任镇江知府,米芾长居并长眠于此,沈括修建了梦溪园……
在我的家乡扬州未通铁路时,我回家常在镇江转车,在镇江游览过多次,原以为自己对这座城市已很熟悉,却未曾得知,还有一位文化先贤在此留下了深刻的足迹。他便是“北宋五子”之一,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周敦颐,那篇广为人知的中学课文《爱莲说》的作者。这一偶然的发现,让我萌生了再去镇江探访的念头。
周敦颐生于1017年,是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出生于书香仕宦之家,然而命运弄人,他年少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随后随母投奔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因郑向辗转任职,他的足迹也遍布多地。镇江是周敦颐读书求学之地,母亲郑氏去世后,他还在此度过了三年守孝时光,这座城市于他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当地朋友告诉我,镇江自古文风昌盛,这座小城除了有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和省内闻名的镇江中学等现代学校,还有淮海书院、茅山书院、濂溪书院等众多古代书院。位于南郊黄鹤山麓的濂溪书院,便与周敦颐有着重要的联系。
如今的南山鹤林寺
打一辆车,很快抵达距市中心仅几公里的黄鹤山。这座山海拔仅82米,但“山不在高”,据传,南朝宋武帝刘裕年少时曾在此砍柴、种田,有一次看见成百只黄鹤环绕四周,刘裕称帝后,遂将此山命名为黄鹤山。登上山顶,站在三层无字飞檐阁处,可以俯瞰镇江市区的美丽景致,还能远眺长江如练、群山环抱,领略“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的满眼风光。
位于黄鹤山西北麓的鹤林寺,作为镇江南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院,拥有众多古迹与典故。这里不仅是声名远扬的佛教圣地,也是周敦颐思想启蒙的摇篮。因为在这里,周敦颐遇到了对他一生影响深远的人物——寿涯禅师。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提到:“先生(北宋名臣胡宿)尝至润州,与濂溪(周敦颐的号)游。或谓先生与濂溪同师润州鹤林寺僧寿涯,或谓邵康节之父邂逅先生于庐山,从隐者老浮图游,遂受易书。”
从某种程度上说,寿涯禅师是北宋理学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人物,他促进了佛教、儒家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尽管我并未在鹤林寺中看到周敦颐向寿涯问学的详尽记载,但想来寿涯的禅机与智慧,定如春风化雨般润泽了他的心田。正是在鹤林寺那段静谧的时光里,周敦颐在禅悟中汲取了丰富养分,为日后的理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千古名文《爱莲说》,也是周敦颐在鹤林寺期间创作而成的。《光绪丹徒县(过去镇江府的附郭县)志》记载,他曾“读书寺中,旁凿莲池”。莲池又称“爱莲池”,自明清以来一直是鹤林寺的重要景观。莲池呈方形,池中荷叶田田,清香四散。清幽的环境与古刹建筑相互映衬,充满宁静祥和的氛围,实为读书求学、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站在莲池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等《爱莲说》中的语句瞬间涌上心头。周敦颐在文中以莲自比,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执着追求与深切向往。这篇经典之作不仅借莲的形象托物言志,还融入了黄鹤山的隐逸文化。
在鹤林寺详细了解周敦颐的生平后,我还得知他在镇江期间,与多位文化名人有过交集。其中一位即是苏东坡的挚友、金山寺的住持佛印。周敦颐曾与佛印相晤谈禅,他的禅机悟性之高,令佛印大为赞赏。为此,佛印特意在寺内建造“悟心堂”纪念这次会晤。守丧期间,周敦颐还与写下《岳阳楼记》、喊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相遇。思想的碰撞必然擦出火花,我想,两位思想家的交流,无疑为周敦颐的思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周敦颐晚年移居庐山莲花峰下,并以“濂溪”为字号。为纪念他,各地修建了多处濂溪书院,黄鹤山下的濂溪书院便是重要的一处。这座书院在300多年间几经修葺与迁徙,但形制始终未变。
据《光绪丹徒县志》及《至顺镇江志》等志书记载,镇江濂溪书院最初内有晞贤堂、立善堂、养心堂等建筑,以及正道斋、和德斋、爱莲亭、光风霁月亭等景观。其中,“光风霁月”四字,取自黄庭坚在《濂溪诗序》中对周敦颐的赞誉“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历史上,中华文化名人如繁星般数不胜数,当得起“光风霁月”之誉的周敦颐,一直为镇江市民所铭记。
算起来,周敦颐与镇江结缘,已是900多年前的事了。岁月流转变迁,他的思想与品格宛如一股清泉,一直流淌在镇江的历史长河之中,并深刻影响了这座城市。他倡导的“重德治、倡正气、主廉洁”,成为明清京江诗派发展的基本遵循——犹记我参观镇江历史文化展览时看到的那些京江诗派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品德的追求和对正气的坚守。他“以仁义为己任,遵道不趋势”的思想,强化着镇江城市文化的独特风骨。当地市民热爱传统文化、正直淳朴,商家诚信经营、热情善良,虽然未必时常将“理学”挂在嘴边,却让人从中看到了周敦颐思想在平凡生活中的延续。
作者:李清 来源:中国文化报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