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半岛范围内,“解”姓的总体规模不算太大,但历史可称悠久。其中,蓬莱解姓就颇具代表性。

蓬莱解姓的悠久历史体现在很多方面,既有民间传说,又有文学作品演绎,还有明代官方档案记载。

在民间传说方面,“解宋营”地名的由来就是典型一例。此地位于蓬莱东部沿海(现属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管辖),在古代为海防要地,至今仍保留有一座明代修建的百户所城。而按照民间传说,解宋营古城虽是明代之物,但当地历史可追溯至唐初,“解宋营”这个地名相传即是因唐代解、宋两姓将领带兵在此安营扎寨而来。



在文学作品演绎方面,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当属典型。该书在描写梁山好汉时,就提到了来自登州的解珍、解宝兄弟。文学作品虽然不能等同于史料,但艺术来源于生活,《水浒传》专门提及“登州解姓”,应当并非凭空而来。

客观来说,以上两个例子多多少少都带有传说演绎成分,难以直接作为史料证据。但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份明代官方档案,则就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这份档案,具体是明代山东都司青州左卫的一份官员履历信息(注:收录在《武职选簿》中)。根据记载,青州左卫左所的世袭“镇抚”(官职名称)姓解,其家族原籍就在登州府蓬莱县。

从档案信息来看,该家族从军的第一代名叫解俊,他于洪武十四年以补役的方式进入“府军卫”(明代京卫之一)中所效力。洪武二十六年,大概是在“蓝玉案”期间,解俊因主动告发本卫李姓镇抚结党谋逆,被明廷赏以金吾前卫右所世袭镇抚职务。

结合解俊的从军时间和常识不难推断,蓬莱县在明代之前就有解姓居住。这支解姓家族具体定居的时间虽无法确定,但历史悠久应属无疑。

根据记载,永乐二年,解俊在任上去世,其庶长子解荣承袭镇抚职务,被调往山东青州左卫左所。宣德二年,解荣去世,其堂侄解安承袭军职。此后直到崇祯末期,青州左卫左所镇抚职务始终由解安的子孙后人世袭。

由于明代实行军民分治,这支解姓人虽然居住在青州,但档案信息一直将籍贯标注为蓬莱县。限于资料,其家族在明亡之后的情况暂不知晓,推测应是在转为普通民户后入籍青州。

同样因资料有限,目前亦无法确认这支解姓军户在蓬莱当地还有无同宗。粗略查询《蓬莱县志》可知,当地名带解字的村庄共有三个(相传均与解姓人有关),其中,北沟镇的解家村以及大辛店镇的东解家村现仍有解姓居住,小门家镇的解家庄,现则为刘姓聚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