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蛋,真的是“重金属炸弹”吗?


这些年,我听过太多对它的误解了。

有人一脸认真地跟我说:“皮蛋不能吃,含铅!”


也有人说:“皮蛋看着就吓人,那颜色一看就不天然。”

作为凡输出必徇证的专业营养师,我很理解大家的担心,所以这篇文章我就从皮蛋的工艺到重金属限量,再到抽检结果和营养,把皮蛋给大家彻底分析明白。

一、皮蛋为什么“背锅”?它真不是你想的那样



▲图:摄图网

其实皮蛋背锅挺冤的,大家会对它有误解,主要是因为老一代的制作方法。

过去的传统工艺里,确实会用到一种叫“氧化铅”的成分来帮助蛋白变性,就是让皮蛋Q弹又通透,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铅的健康风险。但这套工艺,早就淘汰了!

现在做皮蛋,主流是“无铅工艺”,主要使用的是氢氧化钠、硫酸铜、硫酸锌,压根不需要氧化铅。

不仅如此,国家还有严格的标准。国标《GB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皮蛋中铅限量,比咱们常吃的麦片,绿叶菜,菌菇,豆制品都低,更是连花蛤、扇贝、蛏子、生蚝这些食物铅限量的1/7 都不到。



▲图:GB 2762-2022

二、抽检数据显示:皮蛋的真实铅含量更低



▲图:摄图网

大家可能会说:“那是标准,具体到执行,能执行好?总有超标的吧?”

答案真的很安心。

2024年发表在《现代食品》上的研究[1],研究团队专门抽检了200个批次的皮蛋。

结果只有11个批次检测出铅,而且平均含量只有0.005毫克/千克。注意,这不是国标限量哦,是国标限量的2.5%!

这个检测值,也远低于谷物、蔬菜、水果、肉类、豆制品这些普通食物的铅限量标准。

换句话说,我们平时吃的青菜水果中的铅含量,可能比一颗皮蛋还高。

所以皮蛋并不是重金属超标的“危险分子”,而是“被时代冤枉”的老实蛋。

三、“蛋白变性”不是坏事,其实你每天都在吃



▲图:摄图网

还有人担心皮蛋营养不好,觉得加工之后“蛋白变性”了,吃了没营养、甚至有害。

这其实是一个特别常见的误区。

蛋白质变性,只是结构变化了——就像我们平时煮鸡蛋、煎鸡蛋,蛋白也早就“变性”了。

所谓“蛋白变性”,不过是蛋白质在加热或碱性环境下结构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变性”并不意味着“坏”或者“没营养”。

实际上,经过加工后的皮蛋,蛋白质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消化率反而变高了。

还有个有意思的小细节:在加工过程中,部分蛋白还会降解出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小肽[2],这不仅更好消化了,还带来了皮蛋特有的香味和鲜味——你喜欢的“皮蛋风味”,其实就是科学给它的礼物。

四、卵磷脂会少点,但也没必要“锱铢必较”

我们吃蛋,除了补蛋白,还想补卵磷脂,在这种营养上,蛋做成皮蛋确实会流失一些。

研究发现,皮蛋在加工中大约会损失25%的卵磷脂。[3]



▲图:[3]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也不是每天都用皮蛋替代普通蛋,再说了,豆类、坚果也能补卵磷脂。

我们就吃皮蛋更多的就是偶尔煮个皮蛋瘦肉粥、皮蛋拌豆腐,尝尝它的风味,所以偶尔这样吃颗皮蛋,不至于因为那25%的损失就斤斤计较。

五、真要注意的,其实是:钠含量

皮蛋整体来说,安全又好吃,但咱们还是要理性看待。

它毕竟是腌制食品,钠含量确实比较高——有的品牌钠含量高达810毫克/100克,属于“高钠”级别。

当然也有钠含量相当低一些的,比如这款只有459毫克/100克。



▲图:钠含量高的皮蛋




▲图:钠含量低的皮蛋

所以建议大家:

(1)认真看看营养成分表,挑钠含量低的品牌。

(2)适量吃,一天最好就1-2个,别一次吃太多。

(3)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朋友,更要注意量,和普通鸡蛋加起来一天1个就行,而且最好是偶尔吃。

最后我想说:皮蛋不黑,误解才黑。

如果你因为网上的传言就远离它,真的是可惜了这份中国独有的风味与智慧。

我不鼓励大家猛吃皮蛋,但我更不想看到它被冤枉。科学饮食的第一步,是先认识真相。

大家喜欢吃皮蛋吗?都怎么吃?

参考文献:

[1] 杨针,黎姝蔓,彭术,等.重庆市永川区地产皮蛋中重金属含量调查与评价[J].现代食品,2024,30(03):207-211+223.DOI:10.16736/j.cnki.cn41-1434/ts.2024.03.053.

[2] 程静,李丽婵,汪少芸,等.皮蛋加工工艺创新及腌制过程中理化性质变化规律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 2023, 39(9):209-218.DOI:10.13652/j.spjx.1003.5788.2023.60121.

[3] 朱玲娇.禽蛋磷脂组成及其结构特点分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DOI:10.7666/d.Y239403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