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开篇,跟大伙唠唠“甩锅”。

这年头,锅太多,人太懒,能甩就甩,能躲就躲。甩锅的底层逻辑,其实就一个字:“等”。

等父母安排,等谁照顾,等社会理解,等运气好转,等别人让路,等世界迁就。

反正自己不动,就等一个能替自己负责的替罪羊从天而降。

于是任何问题都有出处:所有的不顺,都不是我的锅。

要真这么想,人生当然不苦,因为从头到尾都是别人的错。

这里胖胖不是鼓吹丛林法则,这个世界确实有很多结构性的问题,就像每个人起跑线就不一样,谁也躲不开这些现实。

不是说别人没错,而是,任何问题,都逃不过一个客观,客观的分析问题,就事论事的讲道理,有些是结构性的错,有些是自己的错,而不是一味的都是别人的错。

你不能老拿这些当免死金牌,把“责任”二字扔得一干二净。

5月17日,河南法制网就报道了这么一则新闻:

辽宁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一对母子没赶上飞机,女子当场大闹机场,哭喊着“耽误孩子第二天考公”。

事情很简单,但耐人寻味。

根据在场网友披露的情况,这对母子计划搭乘航班去参加公务员考试。

他们没能在飞机起飞前40分钟完成值机手续,于是被拒绝登机。

规矩大家都知道,值机截止时间一般是起飞前40分钟至1小时,这既是为了准点起飞,也是为了航空安全。

而在被拒绝登机之后,母亲情绪瞬间崩溃,瘫坐在地,哭天喊地:“哎呀妈呀,还有几分钟就是不让我登记呀!耽误我事儿啊,孩子要考试呀!”

这戏码要搁十年前,可能还有点煽情的效果。

但搁今天这互联网眼明手快的时代,有目击者指出:

儿子自己都说了,迟到是因为母亲为了省钱不打车,非得坐公交。

这不是典型的“责任甩锅”?

儿子把锅甩给母亲,母亲又一屁股坐机场地上,把锅甩给航司——你不让我登机你耽误我孩子前程!

可谁都不想问问:你们几点出门的?是航司改了规则,还是你自己错过时间?难不成世界都得围着你们转呗?

这戏码多么熟练,她在地上又哭又喊,一边责怪机场“不通人情”,一边用情绪攻击来掩盖自己决策的失误。

她难道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但她不能承认。

承认意味着要面对自己的错误,要承担儿子“考不上”的结果,要接受“省了几十块打车费、毁了孩子前途”的责任。

这太沉重了。

怎么办?哭、喊、崩溃,情绪先压过逻辑,偷换概念,让孩子和旁人忽略事实——她根本不负责任。

难不成谁先激动、谁先喊冤,谁就可以先把自己摘出去?

所以,并不是完全的“情绪失控”,而是一种本能式的操控。

情绪,特别是在公共场合里爆发的情绪,容易唤起他人同情,从而模糊是非对错。

就像有人说的:谁先哭,谁就占理。

但现实是,谁先情绪化,谁就先失控。公共制度不是靠“哭得响”决定,而是靠规则维护。

可是很多人就喜欢搞“情理大于法理”那一套,不懂得客观,不懂得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自己搞砸了还觉得自己委屈,“为啥就不能通融一下?”

所以,这本质上是对规则的蔑视。

咱们看看那儿子的话:“母亲不愿意打车。”

这话不是“复盘”,而是“划清界限”。他也不想担责任。考试失败了,责任要明确,是我妈的问题,不是我。

可问题是——你是成年人,去哪考试、怎么规划行程,本来就应该你来主导。

他为什么没有主导权?

因为从小母亲在家中习惯性掌控,而孩子也习惯性依赖。依赖到连打车这点事儿都“听妈妈的”。等到事儿出了,又迅速反应:“锅不是我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可怕的恶性循环:

父母不给孩子自主的机会,孩子出了事第一反应不是“我该怎么承担”,而是“我该怎么甩掉”。

而一旦习惯了甩锅,那你就很难再面对现实。

你不会总结经验,不会调整策略,不会改变自己。

你只会等,等下一个“救命稻草”,等下一个“冤大头”。

不愿承担,就甩锅;不愿改错,就喊冤;不愿动脑,就靠情绪横冲直撞,妄图用一场“道德表演”来跳过因果法则。

情绪不是护身符,眼泪不是豁免权,如果人人都想靠喊几声“我不容易”来绕过规则,那这个社会迟早就变成了谁哭谁有理,谁闹谁得利的样子。

天未亮,人已误,错不在钟表,也不在路途;

风未止,心已凉,哭声能骗过人,骗不过命运之秤。

有些人一生都在等奇迹,却不愿多走一步路;

有些父母口口声声“为你好”,却连“准点”都做不到。

飞机有航线,社会有规则。

你不尊重规则,终将被规则淘汰;

你若只用情绪博得通融,只能收获一次次的“关闭登机口”。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有时候,悲剧的根源并不是世界太冷,而是有人永远在等别人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