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王秀兰站在她经营了十五年的早餐店门前,双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
店铺的玻璃碎了一地,桌椅东倒西歪,墙上还喷着刺眼的红漆。
她颤抖的手指拨通了警察的电话,眼睛却无法从墙上那行大字上移开:"不给吃,就别做生意!"
三年来,她每天清晨四点半就起床为街道的环卫工人准备免费的热早餐。
可是如今,就因为闭店去参加儿子的婚礼短短五天,回来却看到了这样一幕……
01
王秀兰今年五十二岁,十五年前在老街转角处开了这家"秀兰早点"。
店面不大,只有六张方桌和二十多个座位,却因为食物美味、价格公道,生意一直不错。
店面临街的位置有三扇明亮的大窗户,阳光能直接洒进来,冬暖夏凉。
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特意将这几张靠窗的位置——店内采光最好、位置最佳的桌子,专门留给了环卫工人们。
王秀兰的店面装修朴素但干净整洁。墙上挂着几幅她亲手绣的十字绣,多是一些花卉和美食的图案,给简单的空间增添了几分温馨。
收银台旁有一个小冰柜,里面常备几种解暑的绿豆汤和凉茶,夏季时供应。门口还放着一个精心制作的木架,上面摆放着几个保温箱,每天早上都会装满热气腾腾的早点。
五年前,王秀兰的丈夫李建国因突发心梗去世,留下她一个人经营早餐店。虽然生活不易,但她依然保持着乐观开朗的性格,对每一位顾客都热情相待。
她记得每位常客的口味偏好——老刘喜欢吃咸一点的豆浆,小张家的孩子爱加糖的燕麦粥,隔壁理发店的师傅从不吃葱花。
特别是对那些清晨就开始工作的环卫工人,她总是格外关照,记得他们每个人的喜好。
王秀兰的厨艺是祖传的。她的包子皮薄馅大,豆浆香浓不腥,油条酥脆不油腻,鸡蛋饼软嫩多汁,都是附近居民津津乐道的美食。
更令人称道的是她那手工制作的各式点心——枣泥酥饼、椒盐花卷、葱油饼,每天限量供应,常常不到八点就销售一空。
清晨五点是早餐店刚开门的时候。冬季的天空还未泛白,路灯在薄雾中显得朦胧而温暖。店内暖黄的灯光透过窗户洒在小巷里,像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
某个寒冬的早晨,当室外温度降到了零下十度,街道上结了一层薄冰,王秀兰正忙着准备第一锅豆浆时,发现店门口站着几个环卫工人。
他们搓着冻得通红的手,脸颊被寒风刮得发红,呵着白气,却迟迟没有进店,只是透过玻璃窗偷看里面的菜单。
"李大姐,快进来暖和暖和!"
王秀兰放下手中的活,快步走到门口,热情招呼道。她的脸被蒸汽熏得微红,头发上还沾着面粉的痕迹,却掩不住眼中的真诚。
"看看就行,不买。"
一位五十多岁的环卫工女士低声回应,搓了搓冻得发红的双手,眼中流露出一丝向往,然后转身要走。她的工作服已经被清晨的露水打湿,在寒风中显得更加单薄。
王秀兰一把拉住了她:"这天这么冷,喝碗热汤暖暖身子再走吧,我请客。大冷天的,谁不想喝点热乎的。"
她的语气中不容拒绝,直接将几位环卫工人引进了店内最好的靠窗位置,那里已经开了暖气,是店内最温暖的角落。
环卫工李大姐今年五十五岁,是这片区域的清扫队长。她长年的户外工作让她的皮肤黝黑粗糙,脸上的皱纹里似乎积攒了城市的尘埃。
她迟疑了一下,最终在王秀兰的坚持下和同伴们一起走进了店里。她的手指因长期使用扫帚和铁锹,已经变得粗糙龟裂,冬天常常开裂出血。
"坐,都坐。"
王秀兰引导他们坐下,迅速回到厨房,不一会儿就端出几碗热气腾腾的豆浆和刚出锅的肉包子,香气四溢。"趁热吃,热乎的最暖胃。"
"李大姐,你们每天什么时候开始工作?"
王秀兰边给他们倒豆浆边问,豆浆上漂浮着一层细腻的泡沫,散发着浓郁的豆香。
"冬天三点半就出门了,夏天更早,三点不到。"
李大姐捧着热豆浆,小心地啜了一口,脸上的表情舒展了些,声音却透着常年的疲惫,"这片老街区面积大,游客多,垃圾产量大,不早点干,上班高峰期就扫不完了。尤其是下雨天,落叶和垃圾混在一起,下水道容易堵,得一个个疏通。"
"那早饭呢?你们是回家吃还是带饭?"王秀兰关切地问,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心中已有了答案。
李大姐笑了笑,露出一口不太整齐的牙齿:"哪有时间吃早饭啊,等扫完这一片,都八九点了,随便买个包子对付一下。有时候忙起来,等到吃饭都已经是中午了。"
她的同事们纷纷点头,脸上带着习以为常的表情。
听到这话,王秀兰的心里一阵刺痛。
她看着面前这些风尘仆仆、衣着单薄的环卫工人,想到他们在自己还在被窝里做梦时就已经在寒风中清扫街道,让市民们一早就能看到干净整洁的街道。
他们的辛劳往往被人忽视,就像空气一样,存在却被视为理所当然。
王秀兰的眼睛湿润了。她想起自己的丈夫生前也曾是一名环卫工人,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工作,风里来雨里去,最终积劳成疾。
他常说,最难熬的不是脏累,而是早上空着肚子干重活,有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饿得头晕眼花。
"以后你们早上来我这吃,不收钱。"王秀兰果断地说道,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李大姐愣住了,筷子悬在半空:"这怎么行?做生意的不就是为了挣钱吗?我们不能白吃你的。"
她看了看同伴们,大家都露出了为难的表情。
"挣钱是挣钱,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们辛苦,我敬重你们。"
王秀兰神情认真,眼中闪着坚定的光芒,"我老公生前也是做环卫工作的,我知道这份工作有多辛苦。他常说,早饭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尤其对体力劳动者来说。你们天没亮就开始工作,不吃点热乎的,哪有力气干活?"
看着环卫工人们犹豫的表情,王秀兰进一步解释:"我不是施舍,是感谢你们让我们的街道这么干净。再说了,食材我都是批发来的,成本不高,也花不了多少钱。以后你们就把这儿当自己家,随时来吃。"
李大姐眼圈红了,看了看同伴们,大家都深受感动。
那一刻,寒冷的清晨因为一碗热豆浆和一份真诚的善意而变得温暖起来。
从那天起,每天清晨五点,王秀兰的早餐店就会迎来十几位环卫工人。
他们穿着橙色的工作服,在忙碌了一两个小时后,来到"秀兰早点"门口,能喝上一碗热豆浆,吃上刚出锅的包子或馒头。
那几张靠窗的桌子从不对其他顾客开放,就算店内再忙,王秀兰也会确保环卫工人有一个舒适的用餐环境。
这个承诺,王秀兰一坚持就是三年,从未间断。
02
"李大姐,今天外面冷,我在豆浆里加了红枣和桂圆,暖身子。"
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王秀兰笑着将冒着热气的豆浆递给刚进门的环卫工人。
豆浆表面漂浮着几块红枣和桂圆,散发着甜糯的香气,光是闻着就让人感到一股暖意。
在寒冬时节,她总会在豆浆里加红枣或是生姜,帮环卫工人驱寒;到了酷暑,她则会免费提供绿豆汤解暑,有时还会准备一些酸梅汤或者凉拌黄瓜,清爽开胃。
最贴心的是,她还特意准备了几个保温箱,装好热乎的早餐,贴上小纸条注明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方便没时间来店里的环卫工人随时取用。
保温箱放在店门口的木架上,上面还有一把小雨伞遮挡,防止阳光直射或雨水淋湿。
"秀兰,你太有心了。"
李大姐接过豆浆,感激地说。她的手因常年的户外工作而粗糙,指甲缝里常有洗不掉的污垢,但捧起豆浆的动作却异常轻柔,生怕洒出来一滴。
"这红枣豆浆喝了特别暖和,昨天小张喝了,今天一早就嚷嚷着要再来。"
王秀兰摆摆手,脸上的笑容温暖而真诚:"小事,都是力所能及的。我只是把我会的做一做,不花什么功夫。"
她一边说着,一边从蒸笼里取出刚蒸好的肉包子,个个圆润饱满,皮薄如纸,半透明的皮下隐约可见鲜嫩的馅料。包子上还冒着热气,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
店里的收音机播放着晨间新闻,伴随着厨房里锅碗瓢盆的清脆声响,构成了一幅温馨的早晨图景。
老街上的行人逐渐多了起来,店内的客人也渐渐增多,但王秀兰总是先照顾好环卫工人,确保他们吃饱喝足才能安心工作。
"对了,小张今天没来,他昨天感冒了,嗓子疼得厉害。"
李大姐一边吃着包子,一边提起一个年轻的同事。她的眉头微皱,显示出对同事的关心。
"这孩子刚来没多久,不到二十五岁,干活倒是卖力,就是不太爱惜身体。昨天雨大,他淋了雨也不说,回去就发烧了。"
王秀兰闻言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脸上浮现出担忧的神色:"我知道了,你们等一下,我给他包点吃的,还有感冒药,你们带给他。"
说完,她快步走进后厨,从柜子里取出她常备的药品,又精心挑选了几个最大最软的肉包和一份浓稠的皮蛋瘦肉粥,细心地放在保温盒里,封好。
"告诉小张,多喝水,按时吃药,别硬撑。"
王秀兰将装好的保温盒和药品递给李大姐,又叮嘱道,"这粥好消化,让他趁热喝了,包子饿了再吃。感冒药是去年我儿子感冒时开的,效果很好,让他一天吃三次,饭后服用。"
这样的场景在"秀兰早点"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三年来,王秀兰送出了上万份免费早餐,从未间断。
夏日的暴雨中,她会准备塑料雨衣供环卫工人取用;寒冬的风雪里,她会在早餐店门口放一盆热水,让他们回来时能洗洗冻僵的手;春季花粉过敏时,她会准备一些抗过敏的药物和润喉茶;秋天天气干燥,她则会在柜台上放几盒润喉糖,供大家自取。
她不仅关心环卫工人的胃,还关心他们的健康和生活,像对待家人一样。
每到换季时节,她就会提醒大家注意保暖,遇到有人感冒生病,还会贴心地送上药品和营养品;谁家有喜事,她会送上自制的点心表示祝福;谁家有难事,她也会尽力提供帮助。
在环卫工人们心中,王秀兰早已不只是一个早餐店老板,更是他们的"秀兰姐",一个无论严寒酷暑,始终为他们撑起一片温暖天空的人。
老街的居民都知道王秀兰的善举,经常有顾客主动多付钱,说是要为环卫工人的早餐出一份力。
"不用不用,这是我的心意。"
王秀兰总是这样回绝,脸上带着温和而坚定的微笑,"我只希望大家对环卫工人多一些尊重和理解。他们每天起早贪黑,让我们的城市更干净。如果你们真想支持,就多一些理解,少一些乱扔,这比什么都强。"
王秀兰的店面虽然不大,但因为她的善举和过硬的手艺,逐渐在周围建立了良好的口碑,成了老街上的一道风景线。
早餐店的生意比从前更好了,常常一早就座无虚席,不少顾客专程绕道而来,就为了尝一尝她家的早餐。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欣赏王秀兰的行为。街对面新开的一家早餐店老板马强就经常对此表示不满。
马强是个四十岁出头的中年男子,身材微胖,眼神总是阴鸠鸠的,笑容也显得不那么真诚。
他半年前开了这家名为"马记早餐"的店,却因为手艺一般,又缺乏诚意,生意一直不如王秀兰的好。
"做什么样子呢?不就是送几个包子,搞得像多大善事似的!"
马强常在自己店里这样嘟囔,眼中充满嫉妒,"不就是为了吸引顾客吗?真是虚伪!我们辛辛苦苦做生意,哪有闲钱送人家免费早餐啊?"
有一次,马强还试图模仿王秀兰,宣称要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
可是当环卫工人真的去了他的店,他却推三阻四,要么说食材不够了,要么说还没做好,最后也只是敷衍地给了几个冷馒头,还在背后对员工抱怨"这些人真能吃"。
环卫工人们自然感受到了他的不情愿,再也没去过他的店。
王秀兰对这些全然不知,她只是安安静静地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用一碗热豆浆、一个热包子传递着对这座城市默默付出者的敬意和温暖。
03
"妈,门口贴好告示了,说明天开始闭店五天。"
一个周末的下午,王秀兰的儿子小刚从店外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告示。
小刚今年二十八岁,高大挺拔,继承了父亲的身材和母亲的温和性格,在市中心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是同事们眼中的"暖男"。
"嗯,这样顾客们就知道了。"
王秀兰点点头,看了看儿子,心中满是欣慰。她站在柜台后整理着今天的收入,脸上带着疲惫但满足的笑容。
店铺已经打烊,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干净的地板上,给整个空间涂上了一层金色。
小刚是她和丈夫的独生子,从小懂事,大学毕业后在市中心的一家公司工作,马上就要和恋爱五年的女友结婚了。十五年的辛苦经营,王秀兰就盼着儿子能有个好归宿,组建幸福的家庭。
"婚礼的事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就等我们回老家举行了。"
小刚帮母亲一起收拾桌椅,顺便汇报着婚礼筹备的进展,"小丽说,最遗憾的是爸爸看不到我们结婚。"
提到已故的丈夫,王秀兰的眼神柔和了些,轻声说:"你爸泉下有知,一定很欣慰。"她摸了摸挂在脖子上的小挂坠,里面装着丈夫的照片,这是她一直的习惯,仿佛这样就能让丈夫一直陪在她身边。
"对了,那些环卫工人的早饭怎么办?"
王秀兰突然想起来,皱起了眉头,"他们习惯了这几年每天来吃,我闭店五天,他们怎么办?"她脸上浮现出明显的担忧。
小刚思索片刻:"要不我去跟李大姐他们说一声,解释清楚?正好我今晚和明天都有空,可以帮你准备一些能保存的食物。"
"不用,我来说吧。"
王秀兰摆摆手,眼睛一亮,"我明天一早把情况告诉他们,让他们这几天去别家吃。还有,我给他们准备了一些保温的早点和几天的感冒药,先放在保温箱里。"
说完,她就开始忙活起来,拿出几个大号保温箱,开始计划明天要准备的食物:"饺子可以冷冻,他们回去热一下就能吃;包子可以做大一些,馅多一点,耐饱;还有一些烧饼和咸菜,可以放几天不坏......"
小刚看着忙碌的母亲,眼中满是敬佩和心疼。
从父亲去世后,母亲就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和店铺,不仅没有被生活打倒,还将爱心传递给了更多需要的人。
"妈,你累不累?要不要休息一下?"小刚关切地问。
王秀兰抬头笑了笑:"不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怎么会累呢?"
她的脸上带着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依然明亮有神,"我只是想着,他们这几天没有热乎饭吃,心里不踏实。"
第二天一早,环卫工人们如常而至。
门口的保温箱里已经装满了王秀兰精心准备的食物,每个盒子上都贴着标签,注明了内容和适合的食用方法。
王秀兰把情况一说,大家都表示理解。
"秀兰姐,去忙你儿子的喜事吧,这是天大的事。"
李大姐拍拍王秀兰的肩膀,脸上满是真诚的祝福,"我们几天不吃你的早餐不会饿死的,安心去吧!这些年你对我们这么好,我们都记在心里。"
其他环卫工人也纷纷点头附和,有的还特意带来了一些自家种的蔬菜水果,说是给王秀兰带去婚礼上分享。
"那就谢谢大家理解了。"
王秀兰感动得眼圈发红,"等我回来,还是老样子。保温箱我放在老位置了,里面有包子和豆浆,够大家吃两天的。后面几天的我也准备了,放在冰箱里,小刚会来送过来。"
"知道了,你快去准备吧,别担心我们。"
李大姐笑着说,"结婚是大喜事,你也别太操劳,注意身体。"
环卫工人们与王秀兰道别后离开了。
关上店门,王秀兰心里莫名有些不安,但很快被儿子婚礼的喜悦冲淡了。
她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经营了十五年的小店,锁好门,跟着儿子前往老家。
儿子的婚礼在乡下老家举行,按照当地习俗,持续了三天。
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赶来,场面热闹非凡。
作为母亲,王秀兰忙前忙后,张罗着各种事宜,脸上始终挂着幸福的笑容。
看着儿子和新媳妇在众人的祝福中步入婚姻殿堂,她感到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五天时间很快过去,婚礼结束后,她婉拒了儿子要她多休息几天的建议,执意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城里重新开店。
"明天一早,还得给环卫工人们准备早餐呢。"
王秀兰心里想着,期待着重新开始忙碌的生活,"他们一定等急了。"
然而,当她回到店铺,眼前的一幕却让她如遭雷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