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478
“不结婚,不生孩子。”
8岁的阿斯女儿朵朵突然冒出这句话时,我正在和表嫂讨论民政局新规。这句话原是我情绪崩溃时脱口而出的气话,没想到此刻从朵朵口中复述出来。
表嫂乐了,追问原因,朵朵却没有理会,扭头跑开了。
2025年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施行,取消结婚、离婚登记需提供户口本的要求。
平地一声雷,看着正在啃冰棍的阿斯女儿朵朵,老母亲竟莫名的开始担心十几年后她被黄毛骗婚……
虽说她今年只有8岁,但认准的事超级无比坚定,而且心思简单,思考问题很容易非黑即白走极端。
文 | 朵朵妈
编辑 | Jarvis
封面图片 | 《小巷人家》剧照
文章图片来源 | 包图网
年轻人自由了,父母担心了
听完朵朵突然冒出的两句话,表嫂竖起大拇指:“比哥哥强!”
接着表嫂吐槽起自己的烦心事:“我现在天天担心壮壮心血来潮,突然就把结婚证领了。”
壮壮是我侄子,今年读大二,高三那年偷摸儿找了女朋友,然后高考发挥失常,表哥表嫂把锅都摔在了恋爱上,结果却加重了他的逆反,刚上大学就跟女友拍了婚纱照,还高调晒在了朋友圈。
婚姻登记新规的出台,意味着壮壮不仅能拍婚纱照,还随时可以和女友领证。
“现在这些孩子,根本不懂父母的苦心。”
表嫂的叹息让我突然意识到,朵朵会不会哪天也听烦了“为你好”,找个黄毛小子就把证领了……
更愁人的是,按她现在的情绪管理能力,怕不是上午刚领完结婚证,下午发现对方解不出数学题就要闹离婚。到时候在民政局大厅,必会上演“结婚自由诚可贵,离婚冷静期好崩溃”的年度大戏。
户口本,看似是父母拿捏孩子婚姻的权利,但实则也是一道把关的工具。结婚不需要户口本,对很多情投意合,父母祝福的年轻人来说并没有任何影响,甚至带来了许多便利。
但是,对于某些缺根筋或者恋爱脑的选手及其家庭来说,却是一枚不定时炸弹。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婚姻不是!
现下社会,恋爱“杀猪盘”屡见不鲜。对于高功能自闭症人青年来说,他们具备完全民事能力,但思想单纯,在柔情的攻击下,很难分不清“我爱你”和“我爱你的钱”,更看不懂那些藏在玫瑰花里的算计。
对于中低功能的自闭症群体来说,父母更担心的是被结婚。毕竟身份证被带在身上的可能性要比户口本大多了。要知道在某些地方,“借肚子续香火”的奇葩操作还没绝迹,万一哪个缺德的把自闭症姑娘哄去登记,法律上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婚姻!
此外,20多岁的年纪,正是敢想敢做的时候,热恋中的年轻人难免一冲动就领了证。就像我嫂子担心的,“孩子在外上大学,身份证随身携带,人家自己去登记了,哪里阻止的了。”
虽说结婚这事,只要具备完全民事能力,两个人做主就够了,但怕的这事变成了只有两个人知道,也就是俗称的“隐婚”。
这听起来很酷,却隐含了很多问题。很多人崇尚发达国家的自由,却不知道很多成熟法治国家和地区对婚姻登记的公示程序堪称严苛:
在法国,结婚的告示必须在市政厅的入口处公布,且至少在举行结婚仪式前 10 天公布;在新加坡,领取结婚证要求男女双方至少两名21岁以上朋友作为见证人签署结婚证书。其实,中国传统婚礼的“拜天地”“宴宾客”同样具有公示功能。
一段新的法定关系被更多的人知道,才能更好地维护夫妻双方的各自的权益。比如万一一方重婚或者有重大疾病,身边恰巧有人知道呢?
如果结婚只需要身份证,年轻人又追赶潮流,把周围人瞒得死死的,当冲动褪去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一方可能陷入更复杂的法律纠纷。这对于普通发育青年和心智障碍青年同样适用。
婚恋教育贯穿成长才是王道
无论是我,还是表嫂,说到底担心的都是孩子能否在婚恋中保护好自己和他人,能否理性认识婚姻中的柴米油盐。
若孩子已具备成熟的识人能力,或许该学会放手——就像当年父母包容我的选择一样。当年我本科尚未毕业就领了结婚证,至今仍感念父母当年虽忧心却尊重的态度。
十余年婚姻生活教会我,幸福并非童话般的完美无缺。因育儿焦虑脱口而出的“不婚不育保平安”的观点,被阿斯女儿认真复述出后,我既愧疚又懊恼。
在我们这代人的成长环境里,不婚者常被视为异类,如今我却用同样偏激的观念影响着下一代。
父母对孩子的婚恋教育,不应该是从小喊着不许早恋,走进社会后又立刻催婚,也不应该是向他们灌输婚姻的苦与累,而应是他们知道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都不是绝对的,人生有很多条路可以走。
就像尊重神经多样性一样,我们也要尊重每个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结束跟嫂子的聊天后,我向女儿表达了歉意,告诉她:“妈妈不该在有情绪的时候冲你发脾气,将来想结婚就结婚,想不结婚就不结婚,想生孩子就生,想不生就不生……只要你自己觉得幸福就好!”
我想相比语言,更重要的是,我和先生在日常中的相互体贴、照顾与尊重,才更能教会她识别健康关系——尊重彼此差异,包容对方棱角,在磨合中共同成长。
这些做好了,将来她如何选择,就是自己的事了,只是期待如果某天她遇到心动的人,愿意跟我分享。也更期待她在择偶时,能和我一样好运气。
(图片来源:《父母爱情》剧照)
为从法律层面解读新修订《婚姻登记条例》的实施影响,大米和小米对广东晟典律师事务所两位资深律师进行了专访——受访嘉宾分别为该所高级合伙人黎永绿律师及合伙人齐风敏律师。
大米和小米: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取消了此前作为登记结婚/离婚的一个必要资料户口本,这会为年轻人的婚姻带来哪些影响?
律师观点:从法律角度看,新条例无疑简化了结婚的必要流程,便利了意将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强化了《民法典》关于婚姻自由的原则和精神,保障了结婚自主权。
当然,从相反的角度分析,因为结婚流程便利了,年轻人因冲动结婚、被骗婚等风险也必将会相应增加。
大米和小米:新规定出台后,对适龄的自闭症谱系障碍群体有什么影响,在实践中如何区分他们是否具备完全民事能力?
律师观点:自闭症人士因症状轻重有所不同,可能采取的形式也相应不同。目前法律或登记机关并没有专门就自闭症患者婚姻登记做出特别规定或要求,实践中婚姻登记机关工作人员会通过跟自闭症本人的相关沟通来判断是否符合结婚登记要求。
若自闭症人士未被法院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士或者限制民事行为人士,原则上应由其本人自行签署声明书。本人确实无法签署的,则需要在自闭症人士确认系其本人真实结婚意思表示后再由监护人代为履行签署职责。
若被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人士,其无法表达自主意愿或者无法明确其行为的法律意义,原则上是无法办理婚姻登记。
大米和小米:若自闭症人士未被法院正式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存在明显沟通障碍,婚姻登记机关可能如何处理?是否需要补充其他证明材料?
律师观点:《民法典》一百四十四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法律行为无效。也即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因其无法表示其真实意思表示,故其实施的法律行为无效。
若自闭症人士虽未被法院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存在明显沟通障碍,婚姻登记机关经询问后无法确认系自闭症人士的真实意思表示,可能登记机关不予办理结婚登记。
据了解,目前深圳的婚姻登记机关,并未要求必须提供其他证明材料,基本上工作人员会根据与自闭症人士本人的沟通结果进行相应判断。
大米和小米:恋爱容易,婚姻不易,相比户口本,身份证一般会随身携带,万一年轻人,尤其是自闭症青年冲动结婚或者被骗结婚,法律是否能够撤销婚姻?
律师观点:《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一条明确规定了婚姻无效的情形、第一千零五十二条规定了婚姻可撤销的情形。
不管是自闭症青年,还是普通青年,如果只是说是出于冲动而结婚,法律上该结婚依然是有效的,若对婚姻不满,则需要从离婚(包括协议离婚或者诉讼离婚)的角度考虑结束双方的婚姻关系。
对于主张被骗婚的,因为不符合《民法典》上述关于婚姻无效或可撤销的法定情形,实践中处理会相对麻烦些。
既要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是被骗婚,又可能需要通过公安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等多个机关相互协作,最终实现撤销该婚姻的目的。不过现在是全国联网办理,对于骗婚的审核相对也会更加便利和严格。
大米和小米:您认为新政策在实践中有需要优化的地方吗?例如,增加针对自闭症家庭的声明书填写模板,或明确监护人代理登记的具体细则。
律师观点:自闭症人士作为特殊群体,同样享有婚姻自由的权利,只要其本人能对婚姻有所了解,知晓并愿意与他人缔结婚姻,个人认为并不需要额外的家庭声明书或代理登记细则等。实践中,登记结婚时,婚姻登记机关工作人员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给予登记。
大米和小米:最后,作为一名律师,您如何看待新政策简化婚姻登记流程,对心智障碍家庭的影响?有哪些建议给心智障碍家庭?
律师观点:个人认为,对新政并不存在过多担忧。虽然结婚登记流程简化了,但日常中注重对孩子婚姻观念的传输和认知才是根本,让孩子了解到婚姻的实质,明白需要承担的责任,更能防患于未然。
如果说冲动结婚,无论自闭症人士或普通人,都有这种可能,还是日常中多加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为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contents@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
有任何问题点击“阅读原文”咨询“AI顾问”——你的专属个性化AI督导,专业又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