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事件为真实事件稍加改编,但并非新闻,情节全来源官方媒体,为了内容通顺,部分对话是根据内容延伸,并非真实记录,请悉知。

"谢谢您,刘所长!真的太感谢了!"

年轻女子双手接过刘明递来的一沓现金,眼泪夺眶而出。

她那被骗走的十万元彩礼钱,仅仅三天就追回来了。

这在附近几个镇上已经传为佳话——只要是去"刘所长"那里报案,无论多难办的事,基本都能解决。

刘明穿着那身笔挺的制服,面带和煦笑容,轻轻拍了拍女子的肩膀:"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为人民服务嘛。"

办公室里,几名"民警"正忙着处理其他案件,电话铃声不断。墙上"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没人会想到,这个处理效率奇高、民声鼎沸的"派出所",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假机构。而它的创办者刘明,不过是个连警校都没上过的普通男子。

01

刘明今年三十五岁,中等身材,浓眉大眼,相貌堂堂。若不是那颗永远无法实现的"警察梦",他的人生轨迹原本应该是:在机械厂做技术员,娶妻生子,平凡地度过一生。

然而命运给了他一个转折点。

那是一个雨夜,刘明骑着电动车下班回家。路过一个僻静的胡同时,他听到有女子的呼救声。循声望去,一个年轻女孩正被两个混混拦住去路,其中一人手里还亮着刀光。

刘明从小学过几年武术,身手不错。他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几个回合就制服了那两个混混。女孩感激不已,连声道谢。

"你好勇敢啊,像警察一样!"女孩由衷地说。

这句话触动了刘明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从小,他就梦想着成为一名人民警察,但因为身高差了一厘米,体检没过关,最终与梦想失之交臂。

"我不是警察,就是一普通人。"刘明苦笑着说。

送走女孩后,刘明坐在路边台阶上,任由雨水打湿衣衫。那句"像警察一样"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他想起小时候,每当看到电视里英勇的人民警察时,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挺直腰板,模仿他们的样子。

回到家,妻子李芳看到浑身湿透的刘明,心疼地递来干毛巾:"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刘明把刚才的经历告诉了妻子,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彩:"芳芳,你说如果当初我能考上警校,现在会是什么样?"

李芳温柔地看着丈夫:"你一定是个好警察。不过,现在的你也很棒啊,刚才不也救了人吗?"

刘明点点头,但心里那个种子已经悄然发芽。

几天后,刘明的表哥——一名在市里工作的真警察来家里做客。酒过三巡,表哥开始抱怨工作中的种种不如意。

"现在事情太多了,光咱们这个区,每个派出所至少缺十个人,案子根本忙不过来。"表哥叹了口气,"好多群众的事都处理不及时,怨声载道啊。"

听到这里,刘明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如果有人帮着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是不是能减轻你们的负担?"

表哥不以为然:"谁会没事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啊?再说了,没有执法权,谁听你的?"

这个对话像一颗种子,在刘明心中生根发芽。

几周后,刘明的家乡——湖北省宜城市周边的一个偏远乡镇上,一个名为"民生服务站"的机构悄然开业。

店面不大,但装修得很正规,门口甚至挂着仿制的警徽。刘明穿着一身仿制的制服,胸前的铭牌上写着"所长"二字。

开业第一天,没人来。刘明坐在办公桌后,看着空荡荡的大厅,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明智。就在他准备关门时,一位满脸焦急的中年妇女推门而入。

"同志,能帮帮我吗?我儿子的电动车被偷了!"中年妇女哭诉道。

刘明立即站起身:"别着急,大姐。请坐下慢慢说,我们一定帮您找回来。"

这是"民生服务站"接的第一个案子。刘明详细记录了电动车的特征和可能被偷的地点,然后安慰妇女先回家等消息。

送走妇女后,他骑上摩托车,开始在镇上挨家挨户的修车铺和二手车行询问。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天下午,刘明就在镇外一个隐蔽的废弃仓库里找到了那辆被拆了一半的电动车。他悄悄跟踪来取零件的小偷,一举将其制服。

"你是警察?"小偷惊恐地问。

刘明犹豫了一下,没有否认。他带着小偷和电动车回到"服务站",通知了车主。当中年妇女看到失而复得的电动车,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场给刘明跪下磕头。

"大姐,使不得!"刘明连忙扶起她,"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妇女执意要给刘明五百元酬谢,被婉言谢绝了。不过,刘明让小偷赔偿了车主一千元作为精神损失费,并从中收取了两百元作为"案件处理费"。

02

这起案件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很快,镇上和周边村子的人都知道了这个神奇的"民生服务站"。

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各种问题前来寻求帮助:讨要欠款、寻找走失老人、解决家庭纠纷、甚至帮忙要回被骗的钱财。

刘明起早贪黑,每一个案子都亲力亲为。他凭借着与生俱来的机智和对本地人情世故的了解,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民生服务站"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有人专程从几十公里外的村子赶来求助。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刘明不得不扩大"队伍"。他先是拉来了发小李强帮忙,后来又招募了几个机灵的年轻人。



他们都穿着仿制的制服,人手一本"工作手册",上面是刘明整理的各种案例和处理方法。

李强曾经担忧地问过:"明哥,咱们这样...不是冒充警察吗?会不会惹麻烦?"

刘明拍拍他的肩膀:"我们挂的是'民生服务站'的牌子,没说自己是派出所啊。再说了,我们是真心帮助群众,不收保护费,也不乱罚款,怎么会有麻烦?"

李强将信将疑,但还是留了下来。

随着案件的增多,刘明发现很多案子都涉及到同一批人——镇上的几个地痞流氓和小混混,他们经常欺负老实人,但因为事小或证据不足,真正的派出所往往管不过来或处理不了。

刘明决定来个釜底抽薪。他找来几个身强力壮的伙计,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一天深夜,他们埋伏在那群混混常去的麻将馆外面,等他们输得精光出来后,一举将其制服。

"你们是谁?"为首的混混不服气地挣扎着。

刘明穿着那身仿制的制服,义正言辞地说:"我们是为民除害的!从今天起,你们几个有三个选择:一,离开这个镇子;二,老老实实做人;三,我们天天'请'你们喝茶!"

那几个混混被刘明的气势镇住了,加上看到那几个膀大腰圆的"协警",不敢造次,连连点头称是。从那以后,镇上的治安明显好转,各种小偷小摸的事件大幅减少。

刘明的"民生服务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很多老百姓甚至不去真正的派出所报案了,而是直接来找刘明。相比真派出所的程序繁琐和办事效率低下,刘明这里可谓是雷厉风行。

李芳对丈夫的"事业"既担忧又自豪。一天晚上,她忍不住问道:"老刘,你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啊?"

刘明搂着妻子的肩膀:"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但你看,我们是真的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且效果很好。哪怕以后东窗事发,我也问心无愧。"

李芳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为丈夫准备更多的衣服和食物,因为他经常整夜不回家,在"服务站"处理案子。

03

刘明的"民生服务站"运行得如火如荼。随着名声在外,事情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再仅仅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些涉及金额巨大的经济纠纷,甚至是跨地区的诈骗案都摆在了刘明的办公桌上。

这天,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走进了"服务站"。他自称是省城一家投资公司的高管,在本地投资了一个项目,被合作伙伴卷走了五百万。

"我已经报警了,但他们说证据不足,要走法律程序,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男子一脸愁容,"我听说您这里办事效率高,特地来求助。"

刘明皱起眉头。这种案子明显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但看到对方期待的眼神,他又不忍心拒绝。

"这个案子比较复杂,需要一些时间调查。"刘明思考着措辞,"我们需要收取一定的调查费用。"

"没问题!"男子痛快地拿出一沓现金,"这是十万块钱,算是定金。如果能追回我的钱,还有更多酬谢。"

刘明没想到对方这么爽快,犹豫了一下,还是收下了钱。送走男子后,他立即召集了"核心团队",开始分析这个棘手的案子。

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那个所谓的"合作伙伴"其实是一个惯犯,曾经在周边几个城市都有过类似的诈骗行为。他们甚至找到了这个人可能藏身的地点——邻县的一个高档小区。

"直接去抓人?"李强跃跃欲试。

刘明摇摇头:"不行,这已经超出我们的范围了。而且对方可能有枪。"

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刘明想出了一个妙计。他让手下假扮成买家,联系那个诈骗犯,表示有意向投资一个大项目。同时,他联系了自己的表哥——那个真警察,委婉地提供了一些线索,暗示这可能是一个大案。

三天后,新闻报道了一起重大经济诈骗案的告破,几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万。而那个被骗的中年男子也顺利追回了大部分资金,他感激地送来了二十万元的酬谢。

这起案子让刘明的"服务站"名声大噪,前来求助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有钱有势的人物。刘明的团队也扩大到了十几个人,甚至还配备了几辆印有"民生服务"字样的车辆。

随着规模的扩大,刘明不得不对"服务站"进行了升级。他租下了镇上一栋两层的小楼,一楼是接待大厅,二楼是办公室和"审讯室"。

整个场所的布置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派出所,连墙上挂的制度牌都是照着真派出所的样式做的。

为了更加逼真,刘明还特意购买了一些执法记录仪、对讲机等装备。

他的手下们也被分配了不同的"职务":有负责接警的,有负责调查取证的,还有负责"执行"的。一切都井然有序,俨然一个小型的执法机构。

随着"民生服务站"的影响力扩大,一些本不属于他们管辖范围的事情也被带了进来。有些人甚至从几百公里外慕名而来,希望刘明能帮他们解决难题。

一天,一位满脸愁容的中年女性来到了服务站。她自称是邻省一个县城的居民,女儿被一个网络诈骗团伙骗走了二十万元彩礼钱。

当地警方因为案发地不明确,证据不足等原因,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

"我听说您这里办案特别有效率,特地赶来求助。"女人哭诉道,"那是我女儿准备结婚的全部积蓄啊!"

刘明听完后,陷入了沉思。这个案子跨省,涉及网络诈骗,显然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但看到女人绝望的眼神,他又于心不忍。

"大姐,您别担心,我们会尽力帮您。"刘明安慰道,"不过这个案子比较复杂,可能需要一些时间。"

女人连声道谢,临走前执意留下了五千元作为"办案经费"。

送走女人后,刘明召集了核心团队开会。经过分析,他们认为这个诈骗团伙很可能不止骗了这一个人,而且应该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明哥,这个真的超出我们能力了吧?"李强担忧地说。

刘明沉吟片刻:"确实棘手,但既然答应了人家,就要尽力而为。"

他让团队成员在各大婚恋网站上发布类似的征婚信息,希望引蛇出洞。同时,他通过各种关系,打探这类诈骗团伙的活动规律和可能的落脚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周后,他们成功锁定了一个可疑的QQ群和微信群,里面全是打着征婚幌子实施诈骗的人员。

通过技术手段(刘明花钱请了一个懂电脑的大学生帮忙),他们获取了部分诈骗人员的真实信息和位置。

"他们就在邻省的Y市活动!"刘明兴奋地告诉团队,"而且这是一个有组织的诈骗团伙,受害者不计其数!"

面对这样的大案,刘明知道凭他们的力量无法直接处理。于是,他再次联系了表哥,提供了详细的线索和证据。

表哥起初并不太相信这些信息的准确性,但出于职业敏感,还是将线索上报给了相关部门。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线索非常精准,很快就协助警方锁定了诈骗团伙的位置。在一次跨省行动中,警方成功捣毁了这个诈骗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十余名,当场缴获赃款上百万元。

那位中年女性的女儿也成功追回了大部分彩礼钱。女人感激涕零,再三要给刘明送锦旗和奖金,都被婉言谢绝了。

"我们只收取必要的办案经费,不额外收费。"刘明正气凛然地说,"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

这起案件的成功让刘明的名声达到了顶峰。甚至有人开始称呼他的"民生服务站"为"刘所长派出所"。虽然刘明从未自称是派出所,但他也没有明确否认,而是默许了这种称呼。

随着声誉的提升,刘明的队伍也进一步扩大,甚至吸引了一些退伍军人和保安加入。他们的行动越来越大胆,有时甚至直接进行抓捕和审讯。

虽然表面上看是在打击违法犯罪,但这种行为无疑已经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

李芳越来越担忧,经常劝丈夫收手:"老刘,你这样迟早会出事的。万一被真正的警察发现了怎么办?"

刘明却沉浸在成就感中无法自拔:"芳芳,你不明白。你看那些人感激的眼神,听那些人的感谢,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这么有价值过!"

李芳叹了口气:"可你这是在钢丝上跳舞啊!"

刘明笑着抱住妻子:"别担心,我有分寸的。再说了,我们是在做好事,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就算东窗事发,也不会太严重的。"

李芳摇摇头,不再说话。她不知道的是,丈夫的"事业"已经走到了一个危险的十字路口。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刘明正在"审讯室"里审问一个涉嫌诈骗的嫌疑人。这个人据说骗了镇上好几家钱,金额高达几十万。

"说!钱都藏在哪里了?"刘明厉声喝问。

嫌疑人一脸不屑:"你算什么东西?有什么权力审问我?你们这个破地方连个真警察都不是!"

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了刘明的心。他强压怒火,正准备继续审问,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

李强慌张地冲进来:"明哥,不好了!真警察来了,十几辆警车,把咱们整个楼都包围了!"

刘明顿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难道...一切都要结束了吗?



就在这时,门被猛地推开,数名全副武装的特警冲了进来,黑洞洞的枪口直指刘明:"不许动!警察!"

刘明僵在原地,看着那些真正的警察制服,一时恍若梦中。更让他震惊的是,站在特警身后的,竟是他的表哥——那个真正的警察。

表哥的脸上写满了复杂的情绪:愤怒、失望,还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敬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