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9日讯近日,济南工作生活的张老师,在一个平常的工作日,正在工作的他突然发现左眼的视野里出现了一片阴影,就像是被一块模糊的黑纱遮住了一样。起初,他以为只是太劳累导致的短暂不适,选择了忍耐。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随着休息而好转。短短五天时间内,他的左眼视野逐渐被黑影吞噬,视物变得越来越困难。“那种感觉特别可怕,就像是眼前有一块越来越大的黑色窗帘,慢慢遮住了我的视线。”张老师回忆道。他来到济南市眼科医院(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二科(眼底病专业)寻求帮助,经过主任医师舒相汶的详细检查,发现上方视网膜脱离,已经累及到视网膜上重要的部位黄斑区,而且裂孔较大,情况不容乐观。张老师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临床常见的致盲眼病,需要及时地诊断及手术治疗。
术前术后对比图
入住眼二科病房后,主管大夫陈肖君向张老师介绍了病情,目前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方法为外路和内路手术,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封闭裂孔。但是张老师眼睛裂孔大且位置居后,而且双眼近视度数相差250度以上,会产生眩晕感,给工作生活带来不适。传统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方式之后,患者需要长期采用俯卧位,由于张老师工作较忙,家庭压力负担较重,不能长期住院。“我最担心的就是手术后要躺上几个月。作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长期卧床会对我的工作和生活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张先生坦言了自己的顾虑。
用裂隙灯为患者检查眼睛
住院期间,张老师因为手术的事情一直眉头紧蹙,责任护士及勇静和赛东颖察觉到张老师心里的不安,主动上前进行心理宣教,着重介绍了术前准备的各项细节。从饮食要求、眼部清洁方法,到术前用药的注意事项,一一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说明,张老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手术。舒相汶主任和主管大夫陈肖君与张老师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谈话,考虑到张老师的实际情况,建议他接受折叠顶压球囊视网膜复位术。
这是一种新型的外路手术,医生只需在球结膜做一个约4毫米微创切口,将球囊折叠植入巩膜外,通过引流阀引流管将球囊内注入生理眼水,使球囊在巩膜外自行展开,以达到顶压裂孔的目的。新型的外路手术更微创、操作更简单、手术时间更短并且避免了玻璃体切割手术后长时间体位限制,二次手术取出硅油,手术后白内障、眼压高等并发症的发生。“以前对手术心里特别没底,总是胡思乱想。现在通过护士医生讲解,我对手术有了更清楚的了解,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面对手术了。感谢主任大夫们为我费心了,就听你们的意见,就凭借你们的细心和耐心,选择在这里做手术错不了。”张老师感激地说道。
为患者进行手术
在舒相汶教授团队的精心准备下,整个手术过程仅用了约半小时就顺利完成。让张老师感到惊喜的是,术后他不需要保持俯卧位,可以正常活动。“本来以为要和床‘死磕’好几个月,没想到第二天就能坐着看手机了!”他开心地说。术后复查时,张老师的视网膜已经完全复位,视力也在逐渐恢复。“重新能够清晰地看见世界,这种感觉真好。”他感慨道,“更让我惊喜的是恢复过程这么舒适,感谢你们护士对我的关照。手术前对我的心理鼓励给我恢复视力的信心。”
术后,在眼二科医疗护理团队精心照顾下,张老师视网膜复位,裂孔封闭,视物模糊明显改善,看东西基本恢复到网脱发病之前。李群护士长带领眼二科护理团队始终用细致入微的关怀,协助主任医生携手驱散患者眼前的阴霾,用专业与温暖为患者的视力健康全力以赴。每一次贴心的护理,每一个专注的瞬间,都凝聚着对眼科护理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护理人员查看患者状况
目前,市眼科医院(市二院)眼二科舒相汶主任医师团队已经成功开展折叠球囊顶压视网膜复位这项技术,已为多名像张老师这样传统外路手术无法复位,又不愿意术后长时间受体位限制的患者实施了手术,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舒相汶主任表示,该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一是较传统外路手术,它更微创、操作更简单、手术时间更短,恢复更快。二是可以代替一部分玻璃体切割手术,避免了玻璃体切割手术后长时间体位限制、二次手术取出硅油、术后出现白内障、眼压高等并发症的发生。这一技术的出现,无疑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让更多患者能够重见光明,回归正常生活。
通讯员 李文静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