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印巴空战之后唯一拿到的好处就是落在印度境内的几枚霹雳-15E的残骸坠,而正是这几枚残骸,印度却如获至宝,并且已经有多个西方国际希望印度能够将其共享。



那么,为什么外界对这枚残骸都这么感兴趣,难道西方国家真的可以仅凭残骸逆向复刻一模一样的?

霹雳-15E是中国近年来对外出口的高性能空空导弹,是歼-10CE战斗机的重要配套装备,作为一种远程制空导弹,其设计目标是在超视距条件下打击敌方四代或四代半战机,甚至具备对部分预警机、电子战平台实施威胁的能力。

根据公开信息,霹雳-15E为霹雳-15的出口版本,它搭载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拥有主动雷达导引头,具备数据链中段修正能力。这些技术在今天的空战环境中并不稀奇,但作为中国武器体系中的关键组件,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整体性能力的投射,而不仅仅是导弹本身。



在冲突发生之后,印度方面曾一度对外强调“出于安全考虑”对部分导弹残骸实施爆破销毁,但随着多个外部情报机构以及五眼情报联盟都对这些残骸刚兴趣,并且愿意以此与印度展开某些情报共享,所以印度也开始犹豫了。

这些西方国家之所以对这些残骸异常感兴趣,并不是简单地想要进行逆向工程,毕竟对于美国而言,其空空导弹家族如AIM-120、AIM-260已有几十年持续发展,而霹雳-15E这一10年前的出口型号,其技术细节并不具备直接抄袭的诱惑力。

问题的关键不在“是否可以仿制”,而在于“如何了解中国目前的设计理念与技术路线”,从战术角度讲,理解对手武器的性能参数,可以帮助构建应对策略,尤其在远程空战越来越成为主流背景下,能否提前预判中国下一代制空火力的布局,对于美军、日军与北约空军都有现实意义。



例如霹雳-15E采用的双脉冲发动机,虽非新鲜技术,但其在中国弹药体系中的系统集成方式,可能透露出一种“成本—性能—平台兼容性”的综合优化逻辑,而小型AESA导引头的配置,更让外界不禁思考,为何中国总是能稳定制造出符合实战需求的相控阵部件?

通过碎片化的结构分析,寻找整体性设计思路的蛛丝马迹,这才是美西方真正关心的问题。

很多人容易产生误解,认为一个国家对外出口的武器系统,技术上都是“缩水版”,也不会承担核心泄密风险,但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像歼-10CE和霹雳-15E这类成体系输出的装备,虽为出口型号,但其技术构架往往与国内现役装备并无本质区别。

中国军工系统在出口武器时,虽有明确的技术降级机制,但很多设计理念、关键接口乃至材料应用,依然保留着足够代表性的内容,这就导致,一旦装备在战场或冲突中损毁,残骸就有可能成为他国窥视中国防务技术水平的重要入口。而且情报的核心价值,往往不是“全拿”,而是“对比”,哪怕只有推进段结构、部分数据链接口、导引头残片,也足以让具备高水平分析能力的国家推导出诸如发射轨迹、飞行速度曲线、作战环境适配等关键信息。



这一次的霹雳-15E事件,也并非首次出现类似局面,几十年前,埃及向中国提供苏联米格-21整机供研究,一度在中苏关系中产生巨大波澜,而且就那F-16来看,虽然中巴关系已经非常铁了,但双方从未在F-16等敏感平台上展开深度联训,说明在情报防护方面,依然高度警惕。

当然,霹雳-15E的残骸主要包括燃料耗尽的推进段和部分破损的零部件,最关键的AESA导引头通常已被自毁机制破坏殆尽,所以通过简单地逆向工程仿制整枚导弹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至于印度到底会不会将这些残骸提供给西方国家,暂时还不得而知,因为莫迪也在纠结,借给对方的话确实可以换取先进技术或情报交换,也可以拉高自身在美日法情报圈的地位,增强话语权,但问题是,公开大方借出残骸,会被国内视为对中“示弱”或“投靠西方”,更重要的是,此举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中印关系,这都是莫迪需要权衡的。

所以最终莫迪该如何抉择,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