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产业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中,零部件供应商正从传统燃油车时代的 "外资主导" 走向 "中国力量崛起"。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数据显示,传统燃油车时代外资零部件企业在合资品牌一级供应商中占比超 80%,而智能电动车领域中国本土供应商份额已提升至 65%,成为全球汽车技术创新的核心策源地。
一、双向奔赴:中外车企与本土供应链的深度绑定
特斯拉中国区副总裁陶琳的一组价格对比揭示了 "中国智造" 的独特优势:Model 3 在华起售价 22.99 万元,较美国市场低近 6 万元;Model Y 价差超过 8 万元。这种竞争力源于上海超级工厂 400 多家本土供应商的协同,其中 60 余家已纳入特斯拉全球采购体系,为亚太、欧洲市场供应电池模组、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宝马集团则以智能化合作为切入点,成为首个接入中国 AI 大模型 DeepSeek 的豪华车企,其与阿里巴巴定制的 "用车专家"" 出行伴侣 " 智能体,将率先应用于搭载第 9 代操作系统的国产车型,实现人机交互体验的跨越式升级。
东风日产 N7 的上市则展现了智能驾驶领域的全球协同:其搭载的 Momenta 端到端驾驶辅助系统,已覆盖全球销量前十车企中的 70%,包括奔驰、奥迪、丰田等国际巨头。这种 "中国技术反向输出" 的现象,标志着中国供应链从 "成本优势" 向 "技术优势" 的质变。
二、加速变革:产业重构催生供应链新生态
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双重变革,正重塑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条:
- 技术替代催生本土巨头: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全球市占率超 50%,其麒麟电池、刀片电池技术推动电动车续航突破 1000 公里;智能驾驶赛道,华为 ADS、地平线征程 6 芯片已进入国际车企供应链,打破 Mobileye、英伟达的垄断格局。
- 规模效应改写成本曲线:激光雷达单价从 10 年前的 8 万美元降至 200 美元以下,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企业通过芯片化集成技术,推动该部件从豪华车专属走向 20 万元级主流车型标配。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形成的 "研发 - 量产 - 迭代" 闭环,使本土供应商在成本控制上具备先天优势。
- 敏捷响应捕获市场先机:本土供应商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深度理解,使其在智能座舱、场景化服务等领域创新速度领先全球。例如,百度 Apollo 针对中国复杂路况开发的城市领航辅助系统,已覆盖 200 + 城市,功能落地速度较外资同行快 6-12 个月。
三、挑战仍存:突破 "卡脖子" 与避免内卷化
尽管成绩亮眼,中国汽车供应链仍面临多重挑战:
- 上游资源依赖与贸易风险:全球 70% 的锂资源集中在 "锂三角" 地区,镍、钴供应高度依赖印尼、刚果(金),地缘政治波动直接影响电池成本。欧盟碳关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电池供应链本土化的要求,正倒逼企业加速海外布局。
- 核心技术攻坚任重道远:车规级芯片领域,MCU 芯片国产化率不足 15%,7 纳米以下制程芯片仍依赖台积电、三星;操作系统层面,谷歌 Android Auto、微软 Windows Car 占据全球 60% 市场,中国自研操作系统尚未形成规模应用。
- 同质化竞争加剧盈利压力:上海车展数据显示,2025 年新发布的 30 余款电动车型中,超 60% 采用相似的 800V 平台 + 激光雷达方案,低价内卷导致部分供应商毛利率跌破 10%。
结语:从 "底座" 到 "引擎" 的蜕变
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崛起,本质上是产业变革与本土创新的双重红利释放。当特斯拉、宝马等国际车企主动拥抱 "中国方案",当 Momenta、DeepSeek 等技术走出国门,这条曾经的 "跟随者" 链条,正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 "引擎"。然而,突破资源瓶颈、攻克核心技术、避免低端内卷,仍是迈向 "供应链强国" 必须跨越的关卡。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柳燕所言:"唯有构建‘整车 - 部件 - 科技’深度协同的创新生态,才能让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真正坚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