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当地时间5月18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在议会外交与防务委员会上宣称:“虽然尚无最终确认,但根据所有迹象,穆罕默德·辛瓦尔已经被打死。”这是以色列本轮对加沙地带军事行动中最引人关注的“高价值目标”之一。作为已故哈马斯最高领导人叶海亚·辛瓦尔的亲弟弟、现任哈马斯军事部门核心指挥官,穆罕默德·辛瓦尔之死,无疑将对哈马斯当前的组织运作、人质谈判及其地下军事网络造成严重冲击。



据《以色列时报》披露,穆罕默德·辛瓦尔疑似于上周以军对加沙南部汗尤尼斯一条地道系统的空袭中身亡,其尸体在隧道中被发现。以军还在17日的空袭中打死了辛瓦尔家族另一成员、穆罕默德的兄弟扎卡里亚·辛瓦尔。多位以色列官员表示,穆罕默德在哈马斯内部以立场强硬著称,是阻碍人质交换与停火谈判的关键人物,“他的清除,有助于瓦解哈马斯的决策核心。”

穆罕默德·辛瓦尔的死亡,若最终得到哈马斯确认,将意味着以军对哈马斯“斩首战略”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自2023年10月以来,以色列情报系统与空军联合实施了多次针对性空袭,目标锁定哈马斯政治与军事双重领导层。此前,哈马斯军事首脑穆罕默德·戴夫及叶海亚·辛瓦尔已被以方宣告“成功清除”,此次穆罕默德·辛瓦尔的死亡,则可能象征着“辛瓦尔家族”主导哈马斯武装指挥系统的终结。但以色列的这一胜利,是否真正带来战略上的转折?答案并不乐观。

首先,哈马斯并非传统的“金字塔型”军事组织,其指挥系统采用高度分散的“蜂窝式”架构,具有较强的韧性与替代性。事实上,在2014年与2021年两次冲突期间,以军就多次“清除”哈马斯重要军官,但组织并未出现瘫痪,反而加强了去中心化管理和战术本地化的能力。穆罕默德·辛瓦尔虽然是核心指挥,但其位置并非不可替代。以军战术上的胜利,并不必然等于战略意义上的削弱。



其次,穆罕默德·辛瓦尔的死,或将激化哈马斯内部的强硬路线。在当前停火谈判陷入僵局、加沙人道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此类“斩首行动”极可能被哈马斯宣传为“以色列拒绝和平的铁证”,从而凝聚支持、反制以军。对以色列而言,这种短期打击所带来的长期代价,极有可能是换来更持久、更深层的反抗与敌意。

第三,从外交层面看,以色列此番高调释放“斩首成功”信号,显然具有政治宣传与威慑双重目的。一方面对国内强硬派与极右翼势力交代,证明内塔尼亚胡政府在安全事务上“毫不妥协”;另一方面,也是在向哈马斯释放谈判前置条件,“妥协,或将全数清除。”但讽刺的是,这种以“暗杀”换取“让步”的模式,在过往巴以冲突中屡试屡败,几乎没有一次达成稳定的和平。

目前,以色列正加大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力度。总理内塔尼亚胡已在5月13日宣布,将在“未来数日内全面进入加沙南部,彻底清剿哈马斯残余武装力量。”而此次以军连续对地下设施、医院周边、住宅区展开高强度轰炸,就是为下一阶段的地面推进铺平道路。穆罕默德·辛瓦尔的死亡,只是这场“消灭哈马斯”战役中的一个高光节点,真正的军事高潮尚未到来。

但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焦土推进”战略已经带来了严重人道灾难。据加沙卫生部门统计,自新一轮冲突爆发以来,已有超过5.3万人死亡,平民伤亡占据极高比例。而以军对医疗设施、难民营、清真寺周边的轰炸行动,也不断引发国际社会的批评。在这种背景下,以色列一边高举反恐旗帜,一边却在加沙推进几乎无差别式的军事摧毁,最终可能招致道义反噬与外交孤立。



另一方面,哈马斯方面尚未对穆罕默德·辛瓦尔的死亡作出正式回应。这种沉默并不意外。一方面可能是因尚未完成身份确认,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出于战略考量,避免短期内士气动摇。历史经验显示,哈马斯往往会对“核心领导人被杀”事件保持一定时间的“沉默期”,在内部完成权力过渡和军事调整后,再通过一次象征性强的报复行动来“复仇”,以巩固其在支持者中的合法性。

值得关注的是,辛瓦尔的“被清除”正值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人质谈判僵局加剧之际。据多家以媒披露,穆罕默德·辛瓦尔在过去数轮谈判中被认为是“阻挠交换协议的强硬派”,以色列显然意图通过消灭其强硬派头目,制造谈判突破口。然而,这种做法恐怕适得其反。强硬派并不因人而灭,反而可能因血债而愈加激进。哈马斯的领导逻辑不是“温和妥协换取和平”,而是“生存换取支持”,这是其立足之本。

以色列“清除名单”还未结束,哈马斯的反应也还未彻底展开。在枪声与瓦砾交错的加沙,战争正进入“你死我活”的深水区。穆罕默德·辛瓦尔的死亡,是哈马斯军事架构上的一次打击,也是以色列试图通过个体暗杀推动整体战略推进的又一次尝试。但最终这是否能真正让哈马斯解体、让加沙归于平静?现实与历史都给出过答案:靠炸弹无法击碎意识形态,靠“斩首”也未必能终结战争。战争仍在继续,而加沙的黑夜,依旧没有尽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