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家娃特别不想上学,常说的一句话是:
我太累了,不想去学校。
听到孩子这样说,我就问是不是学习太累了?还是学习上遇到困难的。
孩子说根本不是因为学习,就是不想去学校,一进学校就觉得压抑,难受,觉得不开心。
我隐约感受孩子可能是遇到人际关系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让他难以处理的事情,所以才会觉得不想面对学校。
以我对孩子的了解,他不是一个喜欢找别人麻烦的人,但他比较敏感,也会很在意别人的想法和意见。
这样一个情感细腻,觉察力又强的小孩,如果遇到一些自己搞不定的事情,就会陷入疲惫。
既然孩子说了不是学习的事情,对于学习完全没有难度,那么大概率就是遇到了其他让他心烦意乱的事。
于是,我就引开了话题:
是不是在学校发生了让你觉得不太爽的事情?你有没有哪些琐碎事,让你觉得很困惑,不知道怎么处理和面对?
聊着聊着,孩子就打开了话匣子,说起了跟同学意见不太一样,还发生三观不同的鸡毛蒜皮小事。
有些仅仅是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些语气问题,会让孩子内心忐忑和无法安放。
当孩子敞开心扉时,我才明白了孩子遇到的困扰,并不是讨厌学校,只是面对一些自己搞不定的事而烦恼,本能的逃避而已。
这也让我明白一个问题:
大人认为很小一件事情,在孩子的世界就是天大的事。大人觉得很不值一提的事,对孩子来说会来回震荡。
我告诉孩子一句话:
不要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不要因为别人而太委屈和压抑自己。太懂事,太为别人着想的小孩容易伤着自己。你不需要让人人都喜欢你,更不需要人人都满意你,做你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
我之所以敢这么跟孩子说,并不是我要放纵孩子自以为是,自私自利。
是因为我知道,孩子太为别人着想,考虑过多别人的感受,而压抑了自己,压抑时间久了,就会受内伤。
我不希望孩子做一个老好人,为了别人而总是委曲求全,一忍再忍。
我希望孩子在学校的状态是:
不惹事,不怕事。对于妨碍自己的人和事,勇敢的拒绝,要有说不的能力。
我又告诉孩子:
没有人能一直乐观积极,偶尔也可以消极,偶然也可以不那么乖。没必要非要展示自己好的一面,要一直客气要一直温文尔雅,不舒服的时候,你也可以反击。
太忘我的关心,会让孩子丢失自己原本的初心,也会让孩子陷入迷局,痛苦万分。
好的人际关系,除了要照顾别人的感受,还要照顾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关系才是良性,健康和持久的关系。
我也劝孩子远离那些不管对方舒服不舒服,一个劲消耗别人的非良性关系。
同时,我也跟孩子道歉:
对不起,是妈妈之前把你养得太乖了,养得太有礼貌和道德感,一心只考虑别人,而忽略了自己。让你不惹事,让你遇事忍一忍,让一让,这样其实是不完全对的。
经过一次推心置腹的攀谈之后,我感觉孩子有点如释重负,将多日以来的压抑情绪,一股脑倒了出来,轻松很多了。
给孩子一个宣泄的情感出口,也给孩子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案,那就是:
尊重自己的感受,重视自己的感受,不要做一个默默忍受的乖孩子。
真正的内心强大,并不是从来不会有伤心和难过,而是能及时表达想法和正确的倾诉。
宽容善良,并不是让孩子一味的顺从,甚至在被人欺负后还沉默,而是要学会拒绝和捍卫自己的权益。
真正好的家庭教育,不是消灭孩子的负情绪,更不是消灭问题,而是让孩子能毫无顾忌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自己阴暗悲伤的一面。
而父母的温暖回应,就是照亮孩子的光,别对阴暗视而不见,而是要用阳光来缓冲阴暗,这样就能在不知不觉之间,让心理韧性更强。
我跟娃坦诚沟通之后,孩子就开心返校了,后边再也没有提过不想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