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武陵腹地,清江奔涌。北纬30°的生态秘境,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声。

作为湖北西进渝入川的咽喉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恩施州近年来聚焦彰显“土、硒、茶、凉、绿”五大优势,力推“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成势见效。2024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1661亿元,同比增长5.8%,生态高颜值持续转化为发展高质量。

世界硒都的金字招牌下,恩施硒茶、硒土豆、硒药材、硒蔬菜等特色产业拔节生长,硒产业成为恩施州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奇绝山水间,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蹄疾步稳,生态旅游康养、智慧旅游加速发展,世界地质公园恩施大峡谷景区引入华中首个人形机器人导游、腾龙洞全息光影秀等新业态频登热搜;当生态禀赋邂逅匠心雕琢,宣恩仙山贡水火爆出圈,夜游经济激活“山区小城”的独特魅力,文旅IP热度持续攀升。

当绿色底蕴碰撞工业革新,立讯精密等龙头企业扎根本土,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产业集群强势崛起,“含绿量”与“含新量”的双向奔赴,见证着传统农业大州的工业破局。

四月芳菲,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支点杂志社报道组深入恩施州走访调研,分别从硒产业破壁之路、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跨越之问、绿色工业转型之策、山水景城一体共生之道切入,敬请关注。


硒产业集群的雏形初现,突破性发展仍任重道远。

今年“五一”期间,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来自重庆等地的百余位游客专程探访公司硒片生产线。

在德源公司硒展厅内,参观者将展示中心围得水泄不通,透过生产车间展示窗口和实物产品,深入了解硒元素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科技转化之路。

“这款粉末是我们的明星产品,每克硒蛋白的提纯需要经过多道工艺。”公司副总裁张斌彬手持自主研发的硒蛋白样品向游客介绍,硒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被誉为“生命的火种”“心脏的守护神”。

假期刚过,一辆辆满载富硒产品的冷链车组成车队,已启程发往北京、大庆等20余个城市。据张斌彬透露,随着大健康产业风口到来,公司产品受到市场青睐。去年公司产值超过1亿元。

恩施德源公司专注于恩施硒都特色有机硒资源开发与应用,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省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

武陵深山处,恩施州得山川之利,享物华天宝,硒资源广泛分布在全州8个县市,是全国硒资源主要富集地,有着世界硒都的美誉——拥有“世界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和“超聚硒植物堇叶碎米荠”三大世界级资源。

硒资源激活硒产业。数据显示,目前恩施州硒产业综合总产值超过1100亿元,成为全州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覆盖硒农业、硒工业及硒服务业三大领域。

4月21日至25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支点杂志社报道组前往恩施州,深入探寻当地硒产业不断壮大的密码。

01

历经500多次测试

攻克硒蛋白活性转化难题

恩施硒产业的发展与利用,起步较早。1984年,恩施州开始初步谋划。1987年,湖北省第二地质大队在恩施市新塘乡鱼塘坝探明了世界上最大的富集程度最高的独立硒矿床。

1988年,恩施成立硒资源开发利用领导小组,正式拉开硒产业发展的序幕。

植物在自然生长过程中吸收无机硒转化形成的有机硒,通常更容易被人和动物身体吸收利用,且安全性更高。如何将无机硒转化为易被人体吸收的有机硒,一直困扰着科研人员。直到科研人员找到了堇叶碎米荠(俗称“野油菜”)。

恩施州农科院高级农艺师朱云芬告诉支点财经记者,堇叶碎米荠从野生到规模化种植,再到提取硒蛋白,该院用10余年破解“野转家”难题。

早在2005年,恩施州农科院组建硒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团队,开始踏上硒的研究之路。刚开始几年,团队走遍恩施渔塘坝一带,对100多种原生植物和微生物进行了观察、取样和分析。经过反复比较和实验分析,最终发现了当地硒含量最高的植物。研究结果显示,每公斤堇叶碎米荠有机硒含量高达8000毫克,远超其他植物。

朱云芬回忆,由于当时缺乏相应设备,仅硒含量检测实验这一项,团队花了两年多时间才初见成效。2009年,硒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了堇叶碎米荠的野生转家种栽培,并在国内首创了堇叶碎米荠一年二季无土栽培和人工补硒栽培技术,深入挖掘有限资源的开发潜能。2011年9月,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授予恩施世界硒都称号,恩施硒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4月25日,支点财经记者来到恩施德源公司二坡堇叶碎米荠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示范基地,看到了大棚里开着白色小花朵的堇叶碎米荠。

基地主管唐涛介绍,今年4月份基地已收割一轮,部分大棚里正在补栽第二季。堇叶碎米荠从育苗至成熟直至生长转化为可以作为硒蛋白的高有机硒原料,生长周期长达8至9个月。

唐涛告诉记者,作为植物高有机硒原料的堇叶碎米荠,其种植生产成本是特色经济果蔬的10倍以上。

张斌彬介绍,公司核心科研团队经过5年多研发,历经500多次测试,收集数据近万条,攻克了硒蛋白活性转化等多项难题。通过技术转化和产业延伸,公司硒蛋白、硒多糖、硒肽等核心技术在功能食品、营养膳食、特医食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1公斤硒蛋白的市场价值在5000元以上,与经济价值较高的特色高山蔬菜相比,价值是后者的数十倍。”张斌彬说。

去年10月,恩施德源公司培育的超聚硒专利菌株完成全省首个太空涉硒育种试验。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太空育种最大的优势在于空间诱变材料的变异率高、育种周期缩短。太空涉硒育种试验,显著提升堇叶碎米荠的聚硒效率,助力硒产业跑出新赛道。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期间,恩施州硒产业总产值从381.91亿元跃升至634.71亿元。2023年,恩施州硒产业综合产值达到935.16亿元,富硒茶叶、绿色食品等产业更是成功入选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2024年,恩施州硒产业突破千亿大关,迈上发展新台阶。


恩施德源公司生产车间(支点财经记者 袁阳平 摄)

02

打入海外市场

硒产品业态呈现多样化

早在2015年,恩施德源公司与恩施州结缘,携手恩施州农业科学院,开启了堇叶碎米荠种质资源研究、“野转家”规模化及富有机硒标准化种植的研究。

如今,恩施德源公司在国际上首创植物源高有机硒技术体系,攻克基于特征硒氨基酸形态的硒蛋白硒多肽高效绿色制备技术、蛋白水解酶选择及复合定向酶解技术、不同分子量硒多肽分离提纯与过程控制关键技术。

“公司基于硒材料形态过程控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持续达到50%以上。”张斌彬说。

目前,恩施德源公司已建成集育种育苗、新品杂交、品种测试、种源储备为一体的种质资源种植示范综合性基地,在全国布局近300个销售机构、2000家店面,并计划打造“恩施富硒农特产品生活超市”,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大的富硒产品集成平台”。

无独有偶。在恩施,曾在外企工作的中硒健康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硒集团)创始人田宗仁,将硒产品销往了海外市场。

该公司是如何开拓市场的呢?田宗仁告诉支点财经记者,公司通过“产业链+研究院+人才+基金+孵化平台+展会”的商业模式,拓展国际市场。目前,该公司生产的硒多宝等系列产品,已打入日韩等海外市场,受到消费者青睐。

恩施德源、中硒集团是恩施州硒产业异军突起的缩影。

近年来,恩施州以“硒+X”战略为核心,构建了“1+8+N”品牌体系,“1”即确立一个以硒为引领的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州域公用品牌“恩施硒物”,“8”即围绕“茶、烟、菜、药、果、畜、粮、蜂”8大农业主导产业打造区域公用品牌,“N”即企业产品品牌,推动县市差异化发展。

硒资源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化。2020年1月,恩施硒圣植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全国首张富有机硒产品认证证书,开启了恩施州富有机硒产品认证先河。

2022年9月,恩施德源公司以堇叶碎米荠为原料,升级硒研发技术,从硒蛋白中经萃取、酶切工艺获得消化率和吸收率更高的硒萃、硒肽。

2023年3月,湖北硒庄王食品有限公司拿到恩施州首家食品营养强化剂硒蛋白食品生产许可证,硒蛋白食品生产有了“身份证”。

去年1月,全国首个堇叶碎米荠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示范基地在恩施市龙凤镇挂牌成立,为硒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现实样本。

硒产品的业态丰富多样。富硒食品的研发瞄准宠物营养健康。恩施德源公司就研制出了首款植物有机硒富硒猫粮。

“公司研发的富硒猫粮已通过富硒技术认证,将进入专业宠物产品连锁店、商超等渠道。”张斌彬表示,“宠物食品市场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恩施特色富硒资源和产业化平台优势,也能将硒研究扩展到更为细分的领域,提升全行业的水平。”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态学科带头人刘世荣看来,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条件和资金、市场、技术等因素,恩施应优化产业布局,拥有超聚硒植物堇叶碎米荠、超聚硒酵母、特色聚硒植物青钱柳等适宜不同产品开发需求的品种,构建富硒多元生态产品供给体系。


恩施德源公司堇叶碎米荠种质基地(支点财经记者 袁阳平 摄)

03

从资源优势到发展胜势

恩施借硒博会搭建产业升级桥梁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恩施举办的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硒博会),成为全国“富硒区”的盛会。

目前,全国共有10大富硒区域。除恩施外,还有陕西安康、江西宜春、江西赣州、广西贵港、贵州开阳、湖南桃源等地是富硒区域。安徽、海南、广东、四川、甘肃等局部地区也发现了零星的富硒土壤。

“全国大多数富硒区都来参会了,恩施州硒资源开发得到市场的认可。”一位参展商人士称,恩施州在全国硒产业行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迅速提升。

据了解,去年10月举办的硒博会,现场销售的硒产品近2000万元,现场采购对接达成意向订单300余个。同时,展会期间有近10万人线上购买,线上销售成交额近700万元。

恩施州硒资源开发相关人士介绍,恩施硒博会探索展会市场化,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举办主体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政府支持;二是参展主体由以生产商为主转变为生产商和经销商同台唱戏;三是展会活动由线下为主转变为线上线下共同发力。

作为全国硒产业发展的主要地区,恩施州以绿色驱动激活硒产业发展内生动力,走以质取胜之路。

如何将这一富硒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胜势?硒博会上,恩施州向院士取经。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表示,恩施要多举措推动硒产业多元化发展,要通过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推动硒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共同打造硒产业生态圈。要通过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硒产品品牌,提升硒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激发恩施的硒资源优势,促进硒产业集聚发展,特别是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推动硒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李培武院士如是说。

富硒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自上而下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个部委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支持恩施州发展富硒产业。

2022年,湖北省发改委出台《恩施州大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5年)》,省发改委、省地质局出台《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均明确提出支持恩施州富硒产业发展,加强政策扶持,发展壮大世界硒都。

恩施州硒产业依托“世界硒都·硒博汇”展馆,建立国际硒产品交易中心,成为全球硒资源配置枢纽。


2024年10月18日,恩施,第九届硒博会,客商在了解富硒产品。(新华社 宋文 摄)

04

全国富硒区竞逐加剧

恩施硒产业链短板尚存

从全国富硒区看,恩施州发展硒产业的区域挑战压力不小。

随着富硒概念升温,陕西安康、江西宜春、江西赣州、广西贵港等地加速布局硒产业,恩施州面临富硒区产业竞争的挤压。

以陕西安康为例,该市把富硒产业作为“立市之业”,始终以打造“中国硒谷”为战略目标,在科技创新平台、硒农业基地建设、硒食品加工以及硒产业品牌建设方面正取得越来越大的竞争优势。

在江西丰城,该市深度开发富硒特色产品,努力构建富硒品牌突出、龙头企业带动明显、服务体系健全、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力图打造国际知名“富硒康养之谷”。

恩施州硒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心相关人士指出,尽管恩施州硒产业已形成千亿产业集群,科研与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但全产业链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

恩施州硒产业加工规模与集聚效应不足问题凸显。据统计,全州现有涉硒加工企业762家,但规模以上企业仅272家,占比不足四成,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部分企业设备更新滞后,自动化、智能化加工生产线覆盖率低,在富硒农产品加工领域尤为突出,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与高品质市场供给的有效匹配。

与此同时,产业园区集聚效应亟待提升。当前园区功能定位以初级农产品加工为主,规上企业入驻率及产值贡献率双低,上下游产业协同联动不足,制约了产业集群化发展能级的提升。

目前,产业以茶叶、畜禽、粮油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硒保健食品、日化用品等功能产品占比偏低,市场竞争力不足,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同时,精深加工技术水平有限,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以堇叶碎米荠为例,因相关国家标准未将其纳入硒蛋白原料范围,制约了精深加工及标准化生产。

恩施州硒产业支撑体系尚存短板。科技创新层面,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紧密度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多数科研成果难以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市场拓展方面,企业过度依赖传统线下渠道,电商、新媒体等新兴营销手段应用不足,品牌全国化推广步伐较慢。

张斌彬告诉支点财经记者,公司已参与硒蛋白标准的制定。在他看来,虽然恩施硒资源优势显著,但硒产业的技术转化率有待提升。未来公司将聚焦“硒+文旅”融合,推动硒产品向高端化、国际化领域掘金。

此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紧密度不高。富硒农产品受自然条件、种植技术及价格波动影响,存在品种混杂、产量质量不稳等供应端难题;物流配送体系短板明显,偏远山区配送时效低、成本高,制约产品流通效率,推高企业运营成本。

05

基金赋能

培育世界级硒产业集群

在今年恩施州工业经济工作会上,恩施州提出将不断培育硒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等根植性产业。要以“用”为导向,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要加大龙头企业招引、本土企业和规上企业培育力度。

恩施州科技局相关人士表示,恩施州将做足“硒+”文章,构建硒产业生态圈,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硒科技企业,转化应用一批硒科技成果。

上述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表示,在“硒+大健康”方面,联合医疗机构开展硒与慢性病防治研究,开发个性化补硒方案。在“硒+数字经济”方面,搭建硒产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从种植到消费的全链条追溯;在“硒+金融”方面,设立硒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孵化与园区建设。

恩施州产投公司董事长吴贤勇告诉支点财经记者,目前恩施搭建了“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母基金、子基金”三级基金架构,设立10亿元规模的引导基金,引导基金参股设立清江产业投资(母)基金,母基金参股设立富硒产业、生物医药等子基金,同时正在争取长江产业投资集团、长江成长资本、省引导基金等来恩施发展。

同时,恩施州坚持以“两山”理论为引领,融入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战略。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为核心、绿色发展为底色,聚焦硒产品精深加工,推进硒蛋白产业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做大标准化基地。打造富硒品牌,丰富硒产品体系,做好硒科研协同,定期举办硒产品交易会。加强硒产业与大健康产业、旅游产业融合,构筑全国硒产业高地。

恩施州硒产业的千亿规模仅是起点。未来,恩施州在硒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创新、品牌全球化等方面实现突破,其2035年达到2500亿元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届时,将是世界硒业看中国,中国硒业看恩施。

编辑丨胡馨月

编审丨刘定文


新浪微博|@支点财经

地址|湖北·武汉·楚天传媒大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