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队里,有一支部队堪称“异类”。
它不是因为武器最先进,也不是因为战术最精妙,而是因为人数众多,统帅手腕狠辣,曾让解放军头疼不已。
这支部队,就是整编第三十六军,统帅是钟松,一个黄埔出身的将领,战场上的老狐狸,胡宗南的老乡,彭德怀的对手。
说起钟松,很多人可能不熟悉。
但在解放战争的西北战场,他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
这个人有点特别,战术风格偏向灵活多变,擅长出奇制胜,尤其是在榆林战役中,他的一系列操作,成功地让解放军陷入被动。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位颇有才能的将领,最后竟然被自己人给“卖”了,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
1924年,黄埔军校刚成立,年轻的钟松考入了第一期,却因生病被迫休学,最终混进了第二期。
在这里,他的同学有胡宗南、徐向前、陈赓等人,个个都是未来战场上的风云人物。
毕业后,钟松也算一路顺风顺水,先是跟着蒋介石南征北战,又在抗战时期随远征军出国作战,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
可惜,他在军中并不得志,尤其与上司王凌云不和,导致他多年无法得到重用。
真正让钟松一战成名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北战场。1945年,国民党重整军队,胡宗南为了对付解放军,向蒋介石建议扩编部队,整编第三十六军就这样诞生了,总兵力高达七万余人。
钟松被胡宗南提拔为军长,负责陕甘宁一带的防务。
1947年,西北战场进入关键阶段,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决定对榆林发动进攻。
彭德怀的计划是围点打援,先围住榆林,再伏击前来救援的国民党军。
然而,钟松并没有按常理出牌,他选择绕道沙漠,避开了解放军的伏击圈,成功杀入榆林,打破了围城之势。
解放军不得不暂时撤退,这次交锋,钟松赢了一局。
第二次榆林战役,解放军卷土重来,双方伤亡惨重,国民党军损失五千余人,解放军也付出了四千多人的代价。
尽管最终榆林还是没有守住,但钟松的战术素养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在战场上的灵活应变,让解放军吃了不少苦头。
然而,钟松的“好运气”也到头了。
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胡宗南虽然提拔他,但并不意味着会一直庇护他。
冯原战役失败后,胡宗南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毫不犹豫地把钟松推出去顶罪。
于是,这位曾经的西北战场劲敌,被迫离开一线指挥岗位,从此再无施展才华的机会。
1949年,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钟松选择前往香港,以开餐馆为生。
后来,胡宗南又把他叫到台湾,安排了个虚职,但始终没有重用他。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
最终,这位曾经的狠角色,在荷兰客死他乡,结束了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
有人说,钟松是个不幸的将领,战场上他是个难缠的对手,但政治上却是个牺牲品。
他有能力,有战绩,可惜生错了时代,遇错了主子,最终落得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