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全国大庆10日的喜庆氛围还在继续,街头彩旗飘扬,庆祝活动热闹非凡。

但对莫迪政府来说,心里却不那么痛快了。

为啥?

因为,一件让他们特别尴尬的事情正在发生:

虽然他们封了中国媒体在印度的官方账号。

但现在,连西方媒体,也开始报道印度空军在这次冲突中吃亏的真相了!

这下可真是“东窗事发”啊!

《纽约时报》直接点出尴尬

莫迪一开始的应对策略很简单:

封!

当中国媒体,开始报道“印度空军6架战机被巴基斯坦击落”的消息时,印度迅速行动,把中国媒体在印度的社交媒体账号给封了。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

“你中国媒体肯定是帮巴基斯坦说话,我不让你说就是了!”

可问题是,真相就像是水,你堵住这边,它就从那边流出来。

《纽约时报》对这事儿的评价可是扎心了:

印度和巴基斯坦打了个平手,这对印度来说简直就是战略上的大失败。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差距有多大?

印度人口14亿,巴基斯坦才2.4亿;

印度地盘328万平方公里,巴基斯坦不到80万;

印度经济总量3.7万亿美元,巴基斯坦才3500亿美元。差不多印度方方面面都是巴基斯坦的几倍以上!

印度心里想的啥?

人家压根儿就没把巴基斯坦当对手!



印度这些年扩军备战、发展航母、搞核潜艇,花了上千亿美元,目标可是冲着和中国这样的大国“掰手腕”去的。

结果呢,连小兄弟巴基斯坦都搞不定,这脸往哪搁?

再说说巴基斯坦。

虽然各方面条件差,但这些年来靠着“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术和核武器的威慑,硬是没让印度占到便宜。

就像那句老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人家巴基斯坦虽小,但该有的军事“硬骨头”一样不少。



《纽约时报》这番话可不客气,直接点出了印度的战略尴尬。

结果怎么着?

现在《纽约时报》和几家英国媒体的记者账号被封了。

这也不是第一次了。

2019年克什米尔危机时,就有外国记者被请出了当地。

说白了,这就是个“面子工程”。

大国梦想和现实能力之间的差距,被人当面指出来,能不恼火吗?

专家跳出来“找补”

这场印巴较量打成平手后,印度方面憋着一肚子火。

不少智库专家跳出来“找补”,给印军挽回面子。

这不,一位名叫库马尔的印度专家就抛出了个大招:

原来是中国在暗中帮巴基斯坦!

我们印度输了不冤!巴基斯坦根本不是单打独斗,有“大哥”撑腰。

他说啥呢?

库马尔认为,今年4月22日印度发生那起恐袭事件后,中国就迅速出手,给巴基斯坦上了两个“科技buff加成”:

  1. 帮巴基斯坦调整了卫星系统。

这就相当于给巴基斯坦装了个千里眼。

原本巴基斯坦的卫星覆盖范围有限,现在却能把印度的活动尽收眼底。

要知道,卫星监控可不是小事,它能实时掌握对方军队调动、基础设施分布等关键情报。

2.帮巴基斯坦升级了雷达系统。



这就好比给巴基斯坦装了个“顺风耳”。

印度的飞机刚起飞,巴基斯坦就收到预警了。

对空中作战来说,雷达就是命根子,谁的雷达系统先进,谁就占据先机。

库马尔的言下之意很明白:

印度不是打不过巴基斯坦,而是打不过“中国+巴基斯坦”的组合。

确实,中巴关系确实铁得很。

早在1950年代,当大多数国家还不承认新中国时,巴基斯坦就伸出了友谊之手。

1960年代两国划定了边界,中国还援建了著名的喀喇昆仑公路。

如今的“中巴经济走廊”更是“一带一路”上的旗舰项目,投资额高达620亿美元。

军事上,两国合作更是密切。

不少巴基斯坦主战装备都有“中国基因”,从、JF-10、JF-17“雷电”战斗机到坦克、舰艇,处处可见中巴合作的痕迹。



这种密切关系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记得1971年印巴战争时,尼克松和基辛格的绝密对话录音被解密.

里面就提到当时中国表示如果印度越线,中国会支持巴基斯坦。

不过呢,库马尔的说法也有点给印军“甩锅”的意思。

说到底,印度作为南亚老大,人口是巴基斯坦的6倍,军费是巴基斯坦的7倍多。

打个平手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印度这种指责就像是打球输了怪球拍、怪场地一样,外人越解释他们越来劲。

记得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一度宣称是“中国突然袭击”。

可历史档案解密后,连印度前总理尼赫鲁的亲信都承认,是印度的“前进政策”触发了冲突。

真相如何,明白人心里都有数。

眼下最值得关注的不是谁说了什么,而是印巴接下来会怎么走。

这场“平手”的冲突后,双方真的会就此罢休吗?

印度这次停战可能只是“暂停键”,不是停止键。



他们可能在积蓄力量准备下一轮。

为啥会有这种担忧?

印巴之间的冲突,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

1965年印巴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后,双方签了《塔什干宣言》停战;

可仅仅6年后,1971年又爆发了更大规模的战争。

1999年的卡吉尔冲突后表面平静,可克什米尔地区的小规模交火从未真正停止过。

印巴冲突就像是一部70多年的连续剧,每一集都埋下下一集的伏笔。



当两国需要转移国内矛盾、提振民族情绪时,这部剧就会迎来高潮。

从现实来看,印度一直在打“强硬牌”。

莫迪上台以来,“印度强国”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此前废除克什米尔特殊地位的决定,就表明他们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退让。

这次打成平手,对莫迪而言是个不小的打击,他们很可能需要一次“漂亮仗”来挽回颜面。

再说巴基斯坦这边,情况也不乐观。

巴国内动荡,经济危机严重。

2024年1月的通胀率一路飙升为28.3%,普通老百姓的油盐柴米受到影响。

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次陷入大规模冲突,对巴基斯坦来说将是雪上加霜。

这次冲突虽然暂告一段落。

但印度虎视眈眈,一直在伺机报仇。

这对“宿敌”之间的根本矛盾并未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依然像定时炸弹一样埋在那里。

印度的现实情况

现在美国又想趁印度“病”,要印度的“命”,打算在贸易协议上压榨更多。

英国也不遑多让。

脱欧后的英国,急需拓展海外市场,印度这个13亿人口的大市场自然成为目标。

英印自贸协定谈判已经进行了很多轮。

但在农产品、酒类关税等问题上一直谈不拢。

现在英国想借印度需要西方支持的机会,在谈判桌上多拿点筹码。

莫迪现在就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

要么,向西方让步换取支持;

要么,硬扛压力但可能面临更多外部挑战。

印度一直标榜“不结盟”政策,但在关键时刻往往会做出务实选择。

从这场冲突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光看体量大小,还得看实际本事。



日本二战前弹丸之地,敢挑战欧美列强。

越南这样的小国家,硬是顶住了美军猛攻。

所以,印度想成为世界级大国,光靠人口多、地盘大可不行,还得有真本事才行。

无论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老百姓都希望和平生活,都盼着国家繁荣富强。

希望两国能从民生出发,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而不是无休止的军备竞赛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