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摘一点是一点。”暴雨暂停,广西贺州一农户用手机记录下自家农田被暴雨淹没的场景,随后赶紧去抢收。
5月17日,广西气象台发布暴雨四级(蓝色)预警。这天,广西多地出现强降雨,玉林北流市部分乡镇出现洪涝,一居民被冲走身亡;隆林各族自治县4名种植桉树人员失联,3人无生命体征,1人仍在搜救。18日,广西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2024年秋季以来,广西出现秋冬春连旱的天气,形成较为严重的旱情。据广西防汛抗旱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4月下旬以来,随着高温和降雨天气增多,广西面临旱涝急转的复杂局面。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旱涝急转已成为极端天气频发的特征之一。”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向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需密切关注当前高温干旱地区,因旱涝急转后往往更易出现灾情。“本身干裂的土壤一旦出现暴雨以后,承受能力会更差,更容易产生灾情,这也是预报的难点所在。”
4月21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镇和村村民在给玉米浇水。新华社发
农户和游客的担忧
“老天,下雨就下雨,为什么下这么大雨?”
5月18日13时许,家在广西贺州的张贝娜(化名)用手机记录下自家农田被暴雨淹没的场景,并且配文这句话。
一垄垄整齐的农作物被雨水淹没,夹杂着泥沙。本应该顺着一米高的架子往上攀登的豆角,三分之一都被淹没在水中。
张贝娜家的农作物被淹。受访者供图
她从小就在家干农活,插秧、盖地膜、喷洒农药,张贝娜干起这些农活驾轻就熟,家里就靠着这几亩地养活。
“我的丝瓜、葫芦瓜、辣椒,本来可以采摘的,现在一夜之间‘解放’了。”张贝娜拍下几张照片,随后赶紧去抢收。这些农作物都是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她告诉南都记者,“能摘一点是一点”。
这轮降雨并非突如其来。5月13日,广西气象部门就发布了《广西将开启多降雨+强对流模式!》的通知。通知显示,随着阴雨制造机“切变线”和弱冷空气南下影响,预计14日白天开始,广西将开启多降雨模式。
广西气象台于5月17日11时发布暴雨四级(蓝色)预警。17日当天,广西最大降雨量在玉林北流市。广西气象部门监测显示,16日17时到17日17时,玉林市北流市大伦镇、白马镇出现特大暴雨,其中最大降雨量出现在北流市大伦镇南岸村(357.1毫米)。
17日凌晨至中午,玉林北流市部分乡镇出现强降雨天气过程,其中大伦镇出现洪涝。据央视新闻消息,大伦镇一名居民被洪水冲走,当地政府及时进行搜寻,目前已找到被冲走的居民,但已无生命体征。
同日,隆林各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发布公告称,16日至17日,受高空槽和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该县部分乡镇出现大雨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强降雨导致岩茶乡洪水暴发,造成在冷独村南怀屯山上搭建工棚暂住的4名种植桉树人员失联。事件发生后,自治县党委、政府立即组织应急、公安、消防、卫健等部门开展救援处置。
18日18时许,隆林各族自治县政府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4名失联者均为女性,搜救发现3人,均无生命体征。剩余1名失联人员仍在搜救中。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于18日当天发布《关于启动自治区防汛四级应急响应的通知》。通知称,据预报,未来24小时,百色、河池、柳州等市和南宁、崇左两市北部有大雨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并伴有短时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18日至19日,桂北、桂中及桂东部分地区和沿海有中雨、局地大雨到暴雨。
受影响的还有正在广西旅游的游客。谢思瑶(化名)告诉南都记者,其一家三口于16日出发前往桂林和阳朔自驾游,现在在阳朔。18日凌晨4点,她被酒店工作人员叫醒去地下车库挪车,“(酒店外)水流宽广且湍急。”
5月18日,谢思瑶住的酒店对面,一辆小轿车被淹。受访者供图
从谢思瑶发布的视频看到,酒店对面停放的小轿车,几乎完全被积水淹没,仅露出车顶的一部分。
刚刚遭遇持续干旱
这轮强降雨来临前,广西部分地区气象干旱持续发展。
“掉了,全都掉了。”刘江(化名)家在梧州苍梧县,家里种植了几亩砂糖橘。他告诉南都记者,由于干旱缺水,今年4月春梢以后,刚出来的砂糖橘小果大多掉落,“弱树果掉光”。
张贝娜种的豆角也一度干瘪,“家里每块水田抽水才能有得插秧,难搞了。明年不种田了。”
在桂林做导游四年多的梁女士,也是头一回遇到这种旱情。她告诉南都记者,“今年有些比较依赖水资源的景区受到了特别大的影响。”
据其介绍,“崇左德天瀑布原本200多米宽的瀑布,因为高温少雨,水量锐减,大部分时间都变成了细流。除了崇左,受天气影响的,还有位于河池的龙滩天湖景区内的双龙瀑布。”
“水量骤减,部分景区因为缺水已经丧失了接待游客的能力。百色的通灵峡谷瀑布将尽干涸,一些亲水的项目是玩不了了。”她说道。
4月21日,广西马山县古零镇羊山村的乔老河因上游来水减少出现断流。新华社发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统计,2024年11月以来,广西平均降水量只有11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三至七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气象干旱呈反复发展态势。
南都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获悉,2024年秋季以来,广西出现秋冬春连旱的罕见天气,共造成14市85县(区)238.2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33.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7.2亿元。
人们常言道:“全国每三勺糖,两勺来自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糖料种植基地和食糖产区,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连续21个榨季占全国6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糖罐子”。
持续的干旱天气也为这项“甜蜜事业”带来影响。广西当地发挥制糖企业优势,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协同+装备赋能”的抗旱体系,全力保障甘蔗生产。
据了解,来宾市武宣县引导博宣公司等企业推出“机井补贴+免费管网”政策,累计为蔗农铺设管道12.3万米,覆盖7500亩农田,有效破解少雨缺水困局;广西驮卢东亚糖业有限公司设立150万元抗旱专项资金,用于购买滴灌带、输水管道等物资,开展技术培训24场次,覆盖农户1390人次。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广大蔗农的用水难题,减轻了农户抽水灌溉的负担。
而近日的这一波暴雨,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对于农户刘江来说,久旱逢甘露令他感到欣慰,至少不再担心自家的砂糖橘会贱卖了,“能卖5块钱一斤了”。导游梁女士则告诉南都记者,“这两天桂林的竹筏都不能玩了,涨水封航。”
应对双重考验
面对旱灾与汛期的双重考验,广西各级部门全力以赴,积极采取各项举措,力求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5月8日,广西防汛抗旱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南都记者从会上获悉,2024年秋季以来,广西出现秋冬春连旱的天气,形成较为严重的旱情。面对罕见旱情,广西各级各部门积极抗旱,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面对即将迎来的暴雨集中期,广西盯紧隐患、强化保障,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有效应对旱情,广西相关部门强化抗旱合力,最大限度实现保供保灌,减少灾害损失。各级应急管理、水利、消防救援等部门累计落实应急抽送水7910吨,水利部门新增恢复灌溉面积5.1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约70万亩。
气象部门多次组织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约17.3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超9亿吨。自治区财政、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部门累计发放抗旱救灾资金共4386万元。
4月21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镇和村村民在给玉米浇水。新华社发
据广西防汛抗旱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4月下旬以来,随着高温和降雨天气增多,广西将可能面临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的复杂局面。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应急管理厅副厅长周运逵表示,2025年广西气候总体上属一般到偏差年景,防汛抗旱形势复杂严峻。
针对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重发,区域性、季节性的旱涝灾害明显等情况,广西各地积极做好防汛与抗旱两手准备,把防汛抗旱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对排查出的防洪风险问题隐患实行闭环管控。
目前,广西已储备各类应急物资791.1万件,为多灾易灾地区配备4900余台卫星电话、集群对讲机和北斗终端设备。各地还建立了2.2万余名的应急抢险专业队伍,做好防汛救灾准备。
气象部门分析预测,今年汛期广西平均总降雨量接近常年,但时空分布不均、旱涝转折明显,区域性和阶段性的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等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大。
周运逵表示,自治区防汛办将继续强化监测预报预警,滚动分析研判旱情、涝情发展趋势,并提前向预报重点区域、易灾区域预置救援力量,确保一旦发生灾情险情,能够快速响应、高效救援,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5月18日,南都记者从应急管理部获悉,根据《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及有关规定,国家防总于18日16时针对福建、广西两省份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赴广西一线协助指导。
极端天气预警
关于广西遭遇秋冬春连旱的原因,科普博主“中气爱”向南都记者分析称,直接原因是降水异常偏少,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环流原因是因为今年春季以来我国经向环流太强,冷涡偏多偏强且南下频繁,广西长期受异常干空气控制,水汽上不来;气候原因则是受拉尼娜的影响,今年冬季和春季在拉尼娜后,冬季风更容易南下。
其还提到,5月是广西的暴雨集中期,此类暴雨是时常会发生的。主要是充沛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后续南海夏季风共同作用的结果。
5月18日,广西阳朔。受访者供图
广西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的现象背后,亦有着深层次原因值得探究。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向南都记者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旱涝急转已成为极端天气频发的特征之一。部分地区最初大旱,一旦雨季来临,很可能就会出现旱涝急转,这是气候规律的必然体现。“冬春时节,广西处于旱季,降水本就较少,若气候条件不佳,甚至会更旱。一旦到了四五月份,季风登场,进入前汛期,就可能会出现洪涝。”
针对此前民间流传的“广西旱情与大量种植桉树有关”的说法,许小峰并不认同。他表示,桉树虽可能吸收较多的土壤养分,或导致土地肥力下降,但不可能引发如此大范围的天气影响。“前段时间冬春季的广西旱情是大范围的,不会因为一片林地影响整个大气环流。”
谈及今年防汛工作,许小峰强调,5月需重点关注华南地区防汛,因其本身的气候特点导致降雨量大;而6月中旬,则需重点关注长江江淮流域的防汛。“如果汛期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在华南地区,那么其强度不会比以往更强。”
此外,许小峰还特别提醒,需密切关注当前高温干旱地区,因旱涝急转后往往更易出现灾情。“本身干裂的土壤一旦遭遇暴雨,承受能力会更差,更容易产生灾情,这也是预报的难点所在。”
“从根源上讲,这样的极端天气频发与全球变暖密不可分,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许小峰表示,2023年与2024年全球气温连续刷新高温纪录,2025年的全球温度从春季来看,或难打破前两年的最高记录,“但仍处于高位区,并没有好转的态势”。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之下,天气气候波动性增强,具体体现在温度、湿度、降雨、大风、旱涝等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多,且突破极值。“大气中的能量、湿度、温度等都高,一旦波动性增强,就超出了阈值,容易出现极端天气。”
出品:南都即时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张倩寒
采写:南都记者 杨婷 薛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