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将于本月25日闭幕,主竞赛赛程已过半,哪些作品有希望摘得金棕榈?来看前方记者的选择吧(满分五星)!

《腓尼基计划》


韦斯·安德森又带着星光熠熠的卡司来到戛纳: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演的欧洲军火和运输巨擘,任性指定自己的当修女的女儿为唯一遗产继承人,两人在踏上寻求合作伙伴(汤姆·汉克斯、布莱恩·科兰斯顿、斯佳丽·约翰逊饰)的援助之旅中,彼此之间逐渐产生了互相理解的亲情。这或许是继《布达佩斯大饭店》之后最好的韦斯·安德森作品,除了保持一贯高水准画面,依旧焕发着紧张、有趣的生命力。

《接近终点》


以父亲带着儿子深入摩洛哥南部山区的公路片为基底,置身于电子音乐轰鸣与陌生原始的自由氛围中,宣扬着精神不死的自由。这是属于电影节的电影,角色属性、行径以及神智不清的情节肆意结合,构成一段段分裂的旅程。每个角色都要穿过属于自己的复活日,才能抵达真正的天堂。

新浪潮


“爱在”三部曲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首部法语作品,聚焦于“法国新浪潮”的兴起,讲述戈达尔拍摄长片首作《筋疲力尽》的幕后故事。影片在形式上以4:3 的画幅和黑白色调致敬戈达尔的影像风格,更充分展现了戈达尔诙谐、任性又别扭的性格,他的天才之举,很多时候纯粹出于偶然。在戛纳电影宫观看此片,内外互文,生发出一种奇妙的元电影之感。

《爱丁顿》


本片讲述了疫情期间美国新墨西哥州爱丁顿小镇的治安官与市长之间发生的冲突。导演阿里·艾斯特(《遗传厄运》《仲夏夜惊魂》)几乎站在了当代艺术电影的对立面,以一种极度戏谑、甚至荒诞不羁的姿态对当代媒介进行了全方位的嘲讽。它毫不掩饰自身的轻浮与杂糅,仿佛有意拒绝任何深度探讨,只是肆意将疫情、TikTok、选举、阴谋论、种族议题等当代社会症候抛洒在观众面前,任人调侃与消费。这种“不负责任”的呈现方式,精准戳中/迎合当下舆论场中流行的空洞姿态与廉价共鸣。

《137号案件》


来自法国警察总督察署的斯特凡妮就黄马甲运动期间一起民警过度执法事件进行调查,警察身份和对真相的追求之间在她心中产生激烈矛盾。影片紧随斯特凡妮的视角,没有花哨的视听语言,而是抽丝剥茧、逻辑清晰地带领观众走完调查过程。我们总是需要这样的片子:以通俗影像的形式,教育观众体制运作的细枝末节,拷问正义为何无法顺利执行,以及究竟何谓正义,从而逼视人性的复杂。

其实,戛纳其他单元也常出佳作,今年特别推荐一部导演双周单元的开幕片:

《恩佐》


本届导演双周单元的开幕片。贵公子到工地体验生活,试图以身体劳动来抵抗小布尔乔亚的感伤与虚无。与乌克兰移民劳工之间萌生的情愫,既来自无处安放的青春荷尔蒙,也来自对对他处生活的盲目向往。阶级、移民和战争的问题被举重若轻地放置在一段成长烦恼、无因反叛的叙事之中。最后一幕中的电话,连通两个本就天壤之别的地理和社会空间,而在那个夏日的工地上,一种只关乎专注劳作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惬意,短暂而真实地存在过。

戛纳电影节更多精彩报道,请见《环球银幕》2025年第6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