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爆发的小规模武装冲突俨然已成了全球媒体关注的新热点。
令印度政府和军方尴尬的是,其一贯自信,认为在整个南亚次大陆乃至亚洲都罕有敌手的空军力量(在WDMMA网站名列第六,强于所有亚洲国家)竟然在交手中被理论排名远远落后自己的巴基斯坦空军刷了个5:0,成了全世界军事评论家的笑柄。
当然,尽管印度在本轮冲突中暴露的武器万国造,装备和装备之间不兼容,装备和支持系统之间不兼容的短板暴露无遗,但如果从账面数据看,印度军队依然远远强于巴基斯坦军队。
目前对世界各国军事实力进行持续排名的媒体之一是美国网站“全球火力网”(Global FirePower,简称GFP),2025年1月14日,GFP公布了“2025年全球军力排名报告”,对全球的主要军事强国做了排序。
GFP用于考察军事实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力与装备规模、装备现代化水平、包括核武库在内的战略威慑能力、国防工业与后勤体系、地缘战略要素等众多方面,其评估指标堪称全面。
印度军队
在这份榜单上,美国已经连续多年以毫无争议的优势位列第一,俄罗斯与中国以相同的得分并列第二,而印度竟然高居第四名,还在韩国、英国、法国等众多传统军事强国之前。
当然,比起WDMMA这类受主观因素干扰严重的媒体,GFP的评分相对专业得多,印度确实有让人无法小觑的实力,无论从陆军、海军、空军和战略核威慑力量等方面均有过人之处。
而在这份榜单上巴基斯坦的军事力量排在第12位,位于巴西之后,印尼之前,如果按得分看,巴基斯坦的评价得分为0.2513分,印度的评价得分为0.1184分(得分越接近于0越强)。
单纯看评价得分的话,中国的整体军事实力大约是印度的150%,而印度的整体军事实力是巴基斯坦的2倍多,巴印两国之间的差距大约相当于中国和英国的军事实力差距。
从陆军来看,印度陆军现役兵力达145万人,预备役部队超115万人,具备双线作战能力,其规模位居全球第四。
主打一个人多
巴基斯坦陆军总兵力约65万人,兵力密度仅为印度的45%,从地理格局来看只能也必须集中资源应对西南的单一战略方向。
这种兵力上的悬殊差距决定了印度在常规冲突中可通过多战线消耗战术,同时在克什米尔和拉贾斯坦邦方向发动攻势,而巴方需要依靠纵深防御体系和快速反应部队弥补数量劣势。
在地理战略层面,印度拥有超过32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纵深,足以支持长期消耗战;巴基斯坦陆地纵深仅88万平方公里,其核心经济带距印巴边境不足400公里,防御压力巨大。
400公里这样的距离在现代军事学上来看就是装甲部队6-7天的问题,而比地面部队威胁更大的是对方的中程导弹和空军力量。
尽管印度空军已经在5月7日的冲突中吃瘪,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拿近在咫尺的巴基斯坦重要目标没有办法。
印军装备的“布拉莫斯”导弹
当前,印度陆军装备了4个“布拉莫斯”导弹团共96个发射单元,总计288枚导弹,其中70%部署于印巴边境,这种导弹的陆基型最大射程为500公里,飞行速度2.8马赫,可搭载300公斤常规弹头或核弹头。
此外,印军还装备了射程约350公里的大地-III型弹道导弹,这种导弹可携带1吨级高爆弹头或集束弹药,主要用于打击对方指挥部和弹药库、雷达站等重要目标。
在主战装备方面,印度陆军拥有约4600辆主战坦克,主力为1100辆T-90MS(配备“窗帘”光电对抗系统),2400辆T-72M1(升级火控系统)和124辆国产“阿琼”Mk1A。
其坦克数量虽然庞大,但实际上大部分都是上个世纪的二手货,唯一新一些的“阿琼”坦克的故障率高达60%-70%,被戏称为“移动棺材”。
该型坦克从1977年开始研制,到2011年才完成,还是世界最贵的坦克,由于大部分零件都需要进口,802万美元一辆的造价是世界主流主战坦克的好几倍。
“阿琼”坦克成了国际笑话
从炮兵装备的数量来看,印度也是远远占优:其拥有4000多门大口径火炮,包括1000门射程40公里的韩国产K-9自行榴弹炮,800门美制M777超轻型榴弹炮,1500门俄制D-30牵引式火炮。
多说一句,印度军队也不是没有想过装备“丹努什”国产火炮,但别家的火炮费炮弹,印度国产火炮费的是自家炮兵的命。
而巴基斯坦炮兵的主要火炮则包括236门中国产的SH-15 155mm卡车炮(射程53公里,配备北斗制导炮弹),300门射程120公里的A-100多管火箭炮和500门M109A5自行火炮。
乍一看,巴基斯坦炮兵的排面比印度小很多,但关键性能差异在于双方的数字化程度。
巴军炮兵SH-15配备的“火神-2025”火控系统,可实现3分钟内完成阵地转换,而印军的K-9火炮则需要8分钟。
SH-15卡车炮开火
按照SH-15每分钟6发的射速来看,5分钟最起码可以让巴军多打出24发炮弹,设想被24发制导炮弹洗地之后,印度军队的炮兵阵地估计是连毛都剩不下了。
印度炮兵的这种劣势在最近的巴印冲突中再次暴露:有报道称,巴军炮兵依靠以SH-15为主力的火炮部队,在24小时内摧毁了印军17个哨所和3个炮兵阵地,而印军的苏制M-46加农炮和韩国K-9自行火炮竟然连一发反击的炮弹都没能打出去。
由于国防工业体系发展长期裹足不前,印度陆军实际上面临严重的维护和补给困境:其当前服役的46类火炮竟然使用12种不同口径弹药,而这些弹药的补给大部分都要靠进口。
虽然印度近年来推出了所谓的“印度制造”计划,但实际上推进缓慢,目前诸如坦克、火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仅为42%,其核心原因在于研发体系分散,仅仅是陆军的主要承包商就超过120家。
这样的情况下,印军T-90MS坦克配件的库存仅能满足战时需求的58%,至于国产装备更是故障频发,“阿琼”坦克年均维修时间达120天,超八成的“阿琼”只能常年呆在军火库里吃灰。
中国军人与巴基斯坦军人联合演习
而巴基斯坦近年来受益于中巴经济走廊的支持,实现了自身国防工业水平的突飞猛进,其已经建立了主战的VT-4坦克大修厂(年维修能力达200辆)。
经过多年努力和中方的大力帮助,巴基斯坦军队坦克和火炮的弹药自给率也已经提升至85%,155mm炮弹全口径国产化,并能够自主生产“巴布尔”精确制导火箭弹。
为了应对印度在克什米尔多山地区的攻势,巴基斯坦在海拔4520米处建成了南亚最大的高原装备测试中心,为VT-4坦克配置了高原特供涡轮增压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在高海拔地区的功率保持在1500马力。
反观印军T-90MS在同等海拔下的动力会下降至1200马力,在对阵巴军坦克时会面临追不上,跑不掉的窘境。
在2025年的战略格局下,印度陆军虽保持规模优势,但巴基斯坦通过装备代差、地形利用和战术创新,已形成有效制衡。如果两国陆军真的开打,很难说印度军队是不是依然会遭遇成为对方经验包的命运。
巴基斯坦的背后
总体而言,当代军队的战斗力一方面固然要看装备技术水平和数量,另一方面也要看这支军队实现体系化整合,把装备和技术特色转化为实际战斗力的能力。
可以说,GFP的排名虽然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参考意义,但在军事实力的非数据决定因素越来越突出的当下,或许只能成为吃瓜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