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融合、文化发展的浪潮中,如何让典型报道“立得住、传得开”?采访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如何跳出采访模板打动采访对象,走进他的内心?采访与写作,哪个更重要?……5月14日,新华社高级记者、首位领衔记者张严平的最新作品《时代面孔:新华社领衔记者笔下的人物肖像》走进军营读书分享会第一场在火箭军驻京某部举行。活动现场,火箭军部队新闻文化骨干们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与张严平展开热烈互动。


新华社高级记者、首位领衔记者张严平

张严平以“典型报道的采访与写作”为主题,结合《时代面孔:新华社领衔记者笔下的人物肖像》一书中的鲜活案例,有针对性地剖析了典型报道的“成功密码”——“采访、采访、再采访”“理解、理解、再理解”。她强调说,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断地进行采访,去理解采访对象的生活、情感与精神世界,才能挖掘出新闻背后最真实、最动人的故事,《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经典报道就是这样诞生的。通过总结《明天,太阳照常升起》等报道的采写过程,她总结做好人物报道“采访要占到70%—80%的比例”;在大量真实的采访素材基础上,写作要“找眼睛”“提炼主题”;“写作风格因人而异,不要刻意”,但文字务必做到“准确、真实、朴素、灵动、隽永”……这些宝贵的经验与见解为现场的部队宣传文化一线工作者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引发他们对新闻理想和使命产生更深刻的思考:我们的镜头是否真正对准了基层一线?我们的文字是否真正触达了官兵内心?我们的报道是否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


与会部队宣传文化工作者们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清晰方向。火箭军转型建设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战略部队的新风貌、新成就、新典型亟待挖掘,无论官兵还是文职人员,都应不断加强业务学习,自觉践行脚力、脑力、眼力、笔力,提高能力素质。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业务充电,更是一场与“新闻理想”的对话。张严平是典型报道的卓越“摆渡人”,更是与火箭军血脉相连的“家人”。《时代面孔:新华社领衔记者笔下的人物肖像》一书,字里行间满是“脚沾泥土、心贴官兵”的温度。书中记录的每一张面孔,都是时代精神的切片;每一段采访心路,都是新闻理想的注脚。他们将以此次授课为契机,践行“四力”要求,把“走得近、蹲得住、挖得深”作为基本功,带着《时代面孔:新华社领衔记者笔下的人物肖像》中“发现美的眼睛”,深入演训现场、发射架下、科研阵地、基层一线,用有温度的笔触讲好导弹官兵的奋斗故事,让更多“大国长剑背后的面孔”被看见、被铭记。

2005年,张严平曾作为中央新闻媒体采访团核心成员,深入战略导弹部队,参与“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杨业功的采访报道。她采写的通讯《将军已经出发》《将军没有远行》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时代面孔:新华社领衔记者笔下的人物肖像》一书中特别收录了《将军已经出发》一文和采访手记《将军给我的感动》。(田丽丽 任溢赜 袁璐璐 吕新月)


读书分享会后,张严平为军营读者们签名寄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