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月的暖风中,京城迎来了绚丽景色。随着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在北京门头沟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千余种月季品种,包括中国自育的300余个名优品种惊艳亮相,展现了国际月季界对我国月季科研水平和产业发展的认可。
中国月季有两千多年栽培历史?月季何以成为北京的市花?月季又有什么特殊的经历和故事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呢?北京天坛公园原总工徐志长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讲述了鲜为人知的中国月季的传奇历史。
中国月季有两千多年栽培历史
漂洋过海成“和平使者”
月季原产自中国。又名月月红、月月花、四季花等,为蔷薇科蔷薇属的多年生落叶或半常绿小灌木。月季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
相传神农时代就有人把野月季挖回家栽植,汉朝在宫廷花园中大量栽培,唐宋时期已十分普遍。白居易说它“似锦如霞色,连春接夏开,晚开春去后,独秀院中央”。在苏东坡眼中,“惟有此花开不厌,一年常占四时春”。杨万里则形容它“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这些流传千古的佳句不仅表达出古人对月季的喜爱,还证明唐宋时月季栽培已经很盛行。而且,明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在“月季花”条目中,也有“月季花,处处人家插栽之,气味甘温无毒,主治活血消肿”的记载,说明月季栽培多用扦插法来繁殖,并且药用价值得到利用。
欧洲很早盛行蔷薇属花卉的栽培,但只能一季开花。当时欧洲很多育种专家都争相做杂交育种实验,希望改良和弥补一季开花的遗憾。其中包括法国拿破仑一世的皇后约瑟芬,她不仅积极在自己的花园育种,还派花工随拿破仑在征战之中去搜集各地的育种资源。
乾隆十六年(1751年),欧洲植物学家彼德奥斯在中国广州发现了四季开花的月季,他十分惊喜,把这一信息写进日记,并传达回国。中国月季传到海外还有段传奇经历:嘉庆十一年(1806年),胡姆爵士商船将原产中国的月月红、月月粉、中国黄色茶香月季和绯红茶香四种月季运回欧洲。到英吉利海峡时,英、法正于海上交战,当得知船上载有珍贵的中国月季时,双方商定停止交火,中国月季成了“和平使者”。
经过英、法育种专家无数次的试验,到1876年终于育出了四季开花、变化万千的“杂交香水月季(HT系)”“杂交长春月季(HP系)”“十姊妹型月季(ROI系)”。这是世界花卉事业的一大飞跃。1939年,法国育种专家梅昂经过多年努力,育出了代号为“3-35-40”的月季新品种。这个品种花朵硕大,花瓣40多瓣,黄色花瓣边稍泛红色,有香味且植株健壮。二战爆发后,梅昂将该花寄往美国和意大利同行处繁育保存以防不测,并由此被大量培育出来。1945年4月29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军战败,美国太平洋月季协会在这一天正式将此花定名为“和平(Peace)”。随着“和平”月季的亮相以及连年获奖,月季风靡全世界,受到不同国度人们的喜爱,逐渐成为友谊、爱情的象征。
蒋恩钿最早考证现代月季
首次提出中国是月季的故乡
现代月季,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回归中国。首先出现在北京和上海的一些海归派家中。中国引进现代月季的代表人物绕不过去爱国华侨吴赉熙,他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后归国并在东城赵堂子胡同购地定居。在他家宽大的院子里,有一个三亩半地的“月季园”,那时北京地区栽培月季较少,更缺少现代月季品种。吴赉熙自海外搜求现代月季新优品种200多个,并扩繁到1000多株,许多国外较新的栽培技术也经由他传入北京。每当月季盛开时,花园内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吴赉熙便邀请友人林语堂、于非闇、刘天华及协和医院林宗扬、林巧稚、庄士敦等,共同赏花、谈诗、论画、演奏。而且,他家大门白天总是开着,欢迎路人入园赏花。遗憾的是,当时的人们大多不知月季是中国原产,称之为“洋月季”。
真正把月季推广开的是被誉为“月季夫人”的蒋恩钿,她最早考证出现代月季品种里占90%之多的“杂交茶香月季”母本出自中国,从而更正了一段时期以来认为月季是由欧美引进的洋花的观点。人们才知道,18世纪末期中国的古老月季漂洋过海传入西方,并且通过与“外族血统”植物结合,诞生出了4万多个品种,造就了欧洲新品种月季的多样性。西方所开创的现代月季,其实是中国月季的延续,或者说是“中国古代月季欧洲本土化的结果”。因此,月季被誉为“世界园艺的祖宗”,为世界园艺做出了巨大贡献。
蒋恩钿不仅精通月季种植技艺,还对月季的栽培史有很深的研究,她首次提出“月季是中国原产,中国是月季的故乡,是月季之母”的观点。蒋恩钿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与钱钟书、万家宝(曹禺)等为同窗好友。新中国建立后,留美深造的蒋恩钿归国。1951年经林宗扬医生推荐,加上对月季早有的喜爱,蒋恩钿出资接过吴赉熙遗留下来的200余种月季,及大批英文园艺书刊,从此投身月季推广事业。1953年,她的丈夫到天津工作,她便把这些月季移栽到天津睦南道家中,辛劳钻研栽培技艺。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时任国务院典礼局局长余心清把蒋恩钿送来的一束月季花和一篇关于中国月季的历史文章转呈周恩来总理。1959年夏,经周总理提议,决定在人民大会堂前建月季园。6月,大会堂园林设计负责人、北京园林局李嘉乐和刘少宗到天津请蒋恩钿出山筹建月季园。蒋恩钿带来了自家花园的花苗,并亲自联系北京黄土岗各花园、青岛市花圃调足花苗,现场指导栽培施工。国庆十周年时,人民大会堂月季园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浓烈装点了国庆氛围,也使推广普及月季的工作向前迈了一大步。
天坛月季园
中国第一个月季园
天坛月季园培育出自生根月季苗
天坛公园原总工徐志长见证了天坛月季从无到有,他还设计建造了闻名遐迩的天坛月季园。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刚到天坛工作不久,就配合著名月季花专家蒋恩钿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月季的栽培研究。以前,中、外月季都是采用嫁接的方法繁殖,冬天怕冻,只能靠搭矮棚过冬,成本很高。当时天坛开辟了一块地专门当作月季实验研究用地,蒋恩钿从废品站买来大批装果酱的广口大玻璃瓶,一个一个扣在月季枝上,防止枝条水分流失。
经过反复实验,“瓶扣扦插法”成功培育出上千棵不怕冻的“自生根月季苗”,成活率接近百分之百,解决了月季陆地越冬的问题。由嫁接苗到自生根苗,天坛现代月季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栽培技术,当时引发了业内轰动,林业学院的学生都来学习。
有一次,蒋恩钿跟徐志长商量,说公园要做个月季园,问他能不能帮助设计,这里将成为中国第一个月季园。徐志长说了一些畅想,比如今后月季可以爬花架,可以做成拱门。后来,月季园选址在距祈年殿200米的西侧,那里有大片草地和柏树林作衬景,整体形状按照天坛“天圆地方”的建筑理念进行设计,并且沿南北狭长的中轴线给月季园设计了花坛、花台和花架。
经过近一年的施工,天坛月季园展露出美丽的园景:往里走,南边是热闹的花坛区;中间是花台区,间隔栽种着新优月季品种;北边草坪区还设计有带状花坛当作草坪的镶边,整个月季园起伏,自然、生动。工人当时自己生产物料,用绿篱和花篱代替墙垣的入口,木栏杆也是工人自己制作。
天坛月季花坛
《天坛月季》被英国皇家月季协会列为藏书
1963年5月,天坛月季园迎来了第一个花季,轰动了京城。每天有五六千市民来赏花,朱德、陈毅、郭沫若、梅兰芳等国家领导和文化名人全都来参观。不久,在上海、杭州举办了全国月季研讨会,时间不长,月季推广到全国各地,成为人们喜爱的花卉。
那时,徐志长在天坛公园主持编写了《月季品种名录》,让这些近代月季的品种谱得以保留下来。1965年,他按颜色和编号把200多种400多棵月季花进行了露天栽种,使这些月季幸运地一直繁殖到今天。
彩色照相技术刚一出现,徐志长东奔西走购买到进口柯达彩色反转片,在天坛的长廊布置出两间“暗房”,给月季花拍照,增补月季品种图谱。后来出版了《天坛月季》一书,被英国皇家月季协会列为藏书。
1976年天坛公园开始尝试月季育种试验,在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指导下,培育出雪莲、大绿洲、大力士等月季品种。经过不断实践,又培育出玫香、霞辉、天坛荣光等月季品种。这些自育月季品种在世界月季洲际大会、花卉博览会等专业展会上获得过金奖、银奖、铜奖、科技进步奖等殊荣。1987年3月召开的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确定月季为北京市市花。
在一个甲子的岁月中,国际业界知名人士纷纷组团到访天坛考察,对中国月季赞叹不已。新世纪的北京奥运会上,名为“红红火火”的颁奖花束主材是由9枝“中国红”月季组成,象征着友谊和平之花的月季,在奥运赛场频频亮相,为新北京新奥运增添新风采。
如今,有“花中皇后”美誉的月季盛放在京城各处,装点了馥郁芳香的大小景观。人们在欣赏这个“顶流”之花时,不忘隔空向担起传火重任的前人致意,同时也向成就了五月绮丽风景的劳动者致敬。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摄影/凤楠
编辑/李喆
排版/王静
微信号|bqttfk
微信号|bqy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