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民族博物馆,游客通过元境空间-元宇宙全息文物柜,与千年前的铜鼓“对话”。 (广西旅游发展集团供图)


今年4月,靖西古龙山通灵大峡谷景区创新利用无人机吊装运输技术,实现皮艇等重型物资的空中快速调运。 (靖西古龙山通灵大峡谷景区供图)


“五一”假期,U05类人型机器人“抱抱”亮相北海银滩,它既能与游客畅聊,又能解答他们的游玩疑问。 (北海市旅游文体局供图)


“五一”假期,“北海有礼”Go2机器狗在银滩景区登场,它们由宇树科技研发。 (北海市旅游文体局供图)


“三姐伴游”文旅助手。

人形机器人充当“AI导游”,为你解答景区问题;“AI机器人咖啡师”上岗,为你特调漓江山水拉花拿铁;透过元宇宙全息文物柜,实现与千年铜鼓“对话”……当AI与广西文旅相遇,碰撞出耀眼火花。今年“五一”假期,全区共接待游客4005.38万人次,同比增长18.0%;游客花费(旅游收入)340.23亿元,同比增长18.5%。

人工智能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当前,广西积极探索“AI+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借助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焕新文旅场景,创新景区管理,提升旅游服务,为游客打造更加便捷、舒适、多元的智慧旅游新体验,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 文博焕新琳琅满目

科技与文化双向奔赴,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全新生命力。在广西,一批批沉睡的文物在科技赋能下“活”起来、“动”起来,为文旅业发展增添了琳琅满目的新产品、新场景和新业态。

方形玻璃展柜中,一面古朴厚重的铜鼓静静伫立……这是广西民族博物馆中最寻常不过的画面。然而,当游客手指轻触玻璃柜面,沉睡千年的文物随即被“唤醒”。

这是由广西旅发元境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的元宇宙全息文物柜,通过高精度数字化与AI大模型结合,游客可以与千年前的铜鼓“对话”。

走进南宁之夜景区的广西文旅元宇宙数字体验馆元境空间,借助AI技术,百里漓江近在眼前,左江花山岩画“动”起来,游客可身临其境体验“自在山水境,人在画中游”,感受古骆越祭祀场景。

广西旅发元境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今年重点打造AI创新融合产品矩阵,现阶段在“人工智能+文化+科技”领域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性技术成果,实现了以三维重构数据直接驱动AIGC素材库与全息展示内容,形成“采集—创作—展示”一体化产业链,让文物“活”起来,为游客打造“视—听—触”一体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携手广西聚象科技公司打造数字化展示系统,通过AI、多媒体交互等新技术,不仅对馆藏碑文中提到的历史名人形象、名人故事等进行复原活化,让名人吟诵着自己的成名诗句与游客见面。同时,设计推出自拍AI换脸互动小程序,让游客可以随机穿越成不同名人,沉浸式了解名人的人物生平、文化贡献等内容,在趣味互动中潜移默化了解历史文化知识。

广西聚象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则表示,AI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重点已转向“AI向实”和“AI落地”,他们将持续探索“AI+文旅”的边界,以技术驱动文化传承,为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方案,助力“文物活化”从概念走向实践。

2 智慧服务悦目赏心

“你好,欢迎来到北海银滩!”“五一”期间,北海银滩新上任的两个AI“员工”——机器人“抱抱”热情地接待游客,给景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是广西旅游景区引入的首台U05类人型机器人,具备语音交互、路径规划、商品导购、语音播报、舞蹈表演等多种功能,是行走的“景区百事通”。

“它们像是智能导游,可以随时解答我们的问题,非常方便,而且还会跳舞,特别可爱!”一时间,两位“AI导游”成为景区新晋热门打卡点,也让游客的出游体验更加智慧化。

北海银滩景区创新场景,让游客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文旅新体验,只是广西“AI+文旅”发展的生动缩影。

在桂林,广西景区首台AI拉花咖啡机器人在象山景区“上岗”,它可以制作近10个品种的咖啡,还能把桂林山水“装”进咖啡里,深受游客喜爱。“捧一杯AI特调,坐观漓江美景和象鼻山风光,松弛感拉满。”游客黄先生说。

走进凭祥友谊关景区,一批具备AI交互能力的机器人上演的“机械迎宾秀”,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围观,引得连连喝彩。

“今年景区的特色是引入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机器狗,它们具备多国语言交互、讲解导览等功能,为游客带来创新体验。”凭祥市祥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立法告诉记者,未来,景区将打造更多智慧旅游创新场景,让边关风情游变得更智能、更富趣味性。

人工智能技术升级,加速重构旅游场景和旅游体验。当下,AI正成为不少游客的旅行“搭子”。

依托广西首个文旅行业大模型——“刘三姐文旅大模型”,“一键游广西”平台推出“AI智慧旅游订制”。到桂游客可借助AI功能制定旅游路线,预订门票、酒店,听取景区智能讲解等,还可在平台搜索、预订周边美食餐饮,购买精美手信。目前,该项目已进一步优化提升,于2025年3月推出“三姐伴游”文旅助手,实现文旅知识问答、行程规划与推荐、景区导游导览等服务功能。

“以前出门旅游,总要花大量时间做攻略,而且还要综合考虑吃、住、行等最优路线,很麻烦。如今在AI的加持下,输入需求一下就能搞定,省心不少。”今年“五一”假期,来自重庆的吴先生通过“三姐伴游”文旅助手,轻松完成广西之旅。

3 智能管理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广西各地文旅部门、景区等先后接入AI大模型,在优化智能交互、创新场景和旅游体验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运营管理效能。

在桂林市阳朔县遇龙河指挥中心内,工作人员轻触面板,数字沙盘瞬间“苏醒”。大屏幕上,200多艘竹筏化作灵动跳跃的绿色光点,竹筏的载客状态实时更新。当景区出现人流过大情况时,AI识别系统能敏锐捕捉到游客聚集区,并自动放大画面,发出提示信息。

同在景区内,“哮天犬”四足机器狗则化身智能守护者,与景区工作人员协同配合,开展常态化生态巡查、协助疏导游客,用科技力量为景区保驾护航。

“过去节假日客流大、交通堵,处理起来可不容易。现在有了人工智能助力,轻松多了。”阳朔县遇龙河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赖玉芬表示,应用AI新技术,犹如为景区管理装上了一颗“智慧大脑”,带来极大的便利。

场景转移到大新县明仕田园景区游客中心的电子大屏上,屏幕中实时显示着景区出入口的人流、车流数据。景区的工作人员介绍,AI对景区的各项数据的分析,能够准确预测客流高峰,为景区提供管理决策参考,保障游客的安全和舒适。

目光聚焦在“一键游广西”——全区智慧旅游平台,多组数据不停跳动,显示全区的客流量;多屏同步慢直播,直观展示重点景区的实时情况;监管电子化,让在线投诉得到快速响应……

据介绍,“一键游广西”平台目前已对接打通12个部门的19项数据,归集了14个设区市111个县(市、区)的文旅资源数据,为广西文旅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人工智能还让许多“不可能”变成现实。今年4月,靖西古龙山通灵大峡谷景区创新利用无人机吊装运输技术,实现皮艇等重型物资的空中快速调运,将传统人力跋涉数小时的运输过程缩短至分钟级。

景区运营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在完善无人机运输体系的基础上,陆续推出“VR瞰峡谷”等创新体验项目,提供更多智能化、个性化的旅游体验。

4 融合创新引领未来

人工智能热潮奔涌,发展潜力无限。今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人工智能时代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推动“AI+文旅”发展,广西正在积极行动。4月21日至25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在杭州举办“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和旅游业专题培训班,通过基层文旅工作者与行业顶尖专家、标杆企业“面对面”交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和旅游业的创新路径,为解决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相关问题提供新思路。

4月28日,广西发布了2025年第一批共16个“人工智能+”行动开放场景清单,涉及农业、制造、交通、能源、文旅5个重点领域。

4月30日,在南宁举办的人工智能+AR赋能文旅行业合作签约仪式上,广西文化和旅游投资促进会与两家科技企业达成合作,助力“AI+文旅”发展。

“通过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在行业内形成示范效应,引领更多的企业关注和投入到文旅科技创新中来,共同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广西文化和旅游投资促进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AI赋能千行百业,文旅产业发展迎来机遇,但也存在一定的挑战。业内人士认为,在“AI+文旅”发展中,需要合理找到“技术赋能”与“人文温度”的平衡点,通过融合创新,引领未来发展。

“文旅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AI应用场景,避免盲目跟风。”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发展“AI+文旅”还要关注用户体验,将AI技术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智慧文旅品牌。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西多元的历史文化、秀美山水与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为人工智能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天然试验场。各地文旅部门和景区应注重融合创新,通过AI深度挖掘山水文化内涵,打造沉浸式体验,满足个性化需求,提升游客体验,推动广西文旅高质量发展。(通讯员 李志雄 陈永霜 记者 梁盘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