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所有儿童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叛逆。
这一点经常是在2岁前就开始了3.5~4岁的时候达到顶峰,6岁时有所下降---《孩子的世界》
前面三篇文章,我们从脑科学、认知发展和心理需求三个角度剖析了孩子为什么会要叛逆。
接下来要落地一些实操,既能满足孩子叛逆的发展需求,又能减少叛逆给我们造成的内伤。
我是不赞成用总是用打和体罚来管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因为这种图省事的做法一定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比如,孩子会模仿父母在学校打人、骂人、攻击性变强,父母隔三岔五被老师约谈,被其他家长告状。
但我也理解父母特别想动手打孩子的冲动,棍棒教育的潜意识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除了打孩子之外,还有很多种管用的教育方法。
01
预判孩子行为
提前规避冲突
有的冲突完全是父母主动制造出来的,真不怪孩子。
我老公有一次在我哄睡儿子的时候,推开卧室门说:墨墨,你猜爸爸给你买了个啥?
这下好了,原本已经快睡着的儿子一个激灵从床上弹坐起来,跳下床去客厅看到了礼物--乐高。
接下来的事情,当妈的应该都能猜到:我儿子要拼乐高了。
这个乐高没一个小时是拼不完的,我老公又劝儿子明天再拼。
我儿子瞬间炸毛了,抱着乐高开始大喊大叫:我就要现在拼!我不睡觉!
本来要睡觉的时间,变成了激烈的父子对抗,睡觉的时间也因此推迟了一个小时。
其实这个冲突完全可以不发生,类似这种可以提前规避的冲突有很多,比如:
你不想让孩子在吃饭前吃零食,那就提前把孩子视线范围内的零食放起来,等吃完饭再拿出来给孩子。
你不想让孩子一直看动画片,恰好孩子还会自己开电视,那就把遥控器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和孩子约定好看电视的时间,时间到了再拿出遥控器,看完了立刻收回。
你想让孩子早早睡觉,那就不要在睡前给他拿出新玩具、玩激烈的游戏、让他过于兴奋。
我们要善于预判孩子的行为,然后问自己:
孩子一会儿可能会怎么做?
如果这么做了,我能应对吗?
如果我觉自己搞不定,那就提前规避了,免得起冲突。
02
多让孩子主动选择
少让孩子被动服从
有的冲突能提前规避,有的则不行。
比如,早上着急上幼儿园,你给孩子拿了一套蓝色的衣服,但孩子却要穿红色的,但红色的衣服恰好洗了没干。
你做了米饭,他要吃面条,你做了面条,他又要吃米饭。
类似这种和选择有关的冲突,会让我们恼火,因为孩子总是和我们的期待背道而驰。
紧接着就和孩子陷入“谁听谁的”拉锯战里,严重消耗我们的耐心。
表面上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实际上,却是孩子在与我们争夺选择权和决定权。
应对这样的情况,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是:
1、提前征求孩子的意见,让他感觉到自己也是有发言权的
我们来商讨一下今天中午吃什么,你的意见是什么呢?
明天会降温,你准备穿什么衣服来保暖呢?
2、若时间紧张,那就直接抛出两个选择,缩短孩子的思考时间
你要吃饺子还是炸酱面?
你要穿这件蓝色的还是绿色的?
你再玩多久回家,5分钟还是10分钟?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都会配合的二选一,当然也有例外,孩子两个都不选。
那就再抛出两个选择,引导孩子快速决定。
我非常建议大家在吃穿玩这类试错成本很小的事情上,大大方方的给孩子放权,不要和孩子太多对抗。
让孩子获得充足的自我控制权,觉得自己好厉害,好棒。
由此发展出的自我效能感,才能在更大、更重要的事情上发挥作用。
我们千万不要因小失大,在这些小事上和孩子纠缠,错失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好机会。
03
允许孩子与我们博弈
商讨、合作、共赢
1-5岁的孩子特别喜欢和我们讲条件、讲公平。
“凭什么别的孩子可以吃冰淇淋,我就不行?”
“为什么每次都是你说了算?”
听到这样的话,是不是特别想拿出“凭什么?就凭我是爹/妈,我挣钱你不挣钱”的父母权威来压制孩子?
这么做确实会保住我们的颜面,但也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将来在学校遇到社交冲突、不公平的事情、坏同学的诱惑,那这个时候,你希望孩子具备什么能力呢?
应该是敢于质疑权威、能够分辨错与对、能够用语言谈判沟通、有思辨能力吧。
OK,那现在就允许孩子提出质疑,发表意见,和我们博弈。
博弈的结果,不是非要分个对错输赢,让一方绝对顺从另一方。
而是和孩子讨论出一个能够“合作共赢”的办法。
比如“凭什么别的孩子可以吃冰淇淋,我就不行?”这个质疑,我们该如何回应?
不要想着用“别的孩子没咳嗽,你咳嗽了”这样的理由来搪塞孩子。
孩子总有不感冒发烧咳嗽的时候,那个时候怎么解释?
我们需要考虑孩子这个质疑的动机在“追求公平”的权力上。
然后和孩子开始讨论,商量出一个共赢的策略,既能满足他的需求,又能满足我们的要求。
“我明白你想要和别的孩子一样吃冰淇淋”(共情孩子的需求,能够提高后面的配合度)。
“但我们要考虑你正在咳嗽的原因,吃冰淇淋会加重咳嗽”(表达我们的担忧,说明不给他吃冰淇淋的原因)
“等你咳嗽好了以后,你可以吃冰淇淋,但我们需要就多久吃一次,每次吃多少商量出一个方案”。
接下来就和孩子商量出一个方案,达成一致,坚定地执行就可以了。
我知道很多父母、老人都喜欢那种说一不二,我咋说你咋做的乖孩子,这样的孩子带起来格外省心。
但如果从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角度来看,从不和父母博弈对抗的孩子是令人担忧的。
04
告诉孩“做什么”
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孩子天生会对亲人发出的警告加以关注----《孩子的大脑》
我们越不让孩子做什么,孩子越要做什么,除了心理发育的因素,还和孩子解码语言的能力有关系。
我们用“不、别”等词语警示孩子的时候,语气、表情、声调都因此发生了变化,变得严肃、紧张、生气。
这些微妙的细节都被孩子捕捉了下来。
他的关注点根本没有落在我们不让他做的那些事情上。
而是落在了“只要做了这件事,父母就会变化,我好像掌握了控制父母的密码”这个逻辑上。
就此形成“负强化”。
和1-5岁的孩子打交道,我们需要刻意改变说话方式:
把“不要玩了”改成“放下手里的玩具”
把“不要碰那个玻璃杯”改成“离那个玻璃杯远点”
把“不要跑了”改成“停下来,站在那里”
这样说会让指令更加清晰明确,孩子很容易就懂了。
不要跑,那应该怎么做?不要玩,那应该干啥?
“不要”后面的指令才是重点。
孩子不一定会次次都遵从,但一定不会形成负强化。
刚开始我们也一定会很别扭,慢慢练习就熟练了。
尼采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分享给大家:
人生就是从骆驼变成狮子。
教育孩子不就是这个过程吗?帮助孩子从盲目顺从的骆驼变成勇敢抗争的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