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仿冒官媒及政府机构账号的“李鬼”乱象愈演愈烈——从虚构“文旅局长”人设吸睛引流,到假借邮政名义销售贴牌商品,仿冒者利用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信任攫取流量,甚至衍生售假、欺诈等灰色产业链。尽管2024年网信部门处置仿冒网站平台超500个,平台封禁违规账号数千个,但“假官号”仍屡禁不止。
(5月19日《法治日报》)
当虚构的“文旅局长”在网络上巧舌如簧吸引流量,当打着“邮政官方”旗号的账号兜售劣质商品,仿冒官媒及政府机构的“李鬼”账号正以惊人的速度侵蚀网络空间。破解这一乱象,需要“李逵的手”强化监管、“平台的手”压实责任、“网友的手”凝聚共识。
其一,需要“李逵的手”以法治利剑斩断灰色利益链条。打击“李鬼”,首先需要官方机构以雷霆之势亮剑执法。这些假冒账号不仅冒用官方名义扰乱信息传播秩序,更通过虚假宣传、售假诈骗等行为直接侵害公众权益,甚至可能危及社会稳定。“李逵的手”代表着政府部门的监管权威,需从立法、执法、普法三方面形成闭环治理。对仿冒账号背后的运营主体、资金流向、商品供应链展开全链条打击,彻底铲除灰色产业链。
其二,需要“平台的手”以技术与规则筑牢第一道防线。网络平台是“李鬼”滋生的土壤,其审核与监管能力直接决定着假冒账号的生存空间。作为内容分发的核心枢纽,平台必须承担起“守门人”的责任。一方面,需持续升级技术手段,利用AI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账号名称、头像、内容进行智能筛查,精准识别仿冒官方机构的敏感关键词、相似标识;另一方面,完善账号认证与审核机制,对带有“官方”“政务”等标识的账号实施严格的资质核验,建立动态巡查制度,对异常账号及时预警、快速处置。
其三,需要“网友的手”以理性与参与织密社会监督网。网民既是“李鬼”账号的潜在受害者,也是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部分公众对官方账号缺乏辨别能力,或因猎奇心理主动传播虚假信息,客观上助长了“假官号”的气焰。因此,提升网民媒介素养、激发公众参与意识至关重要。要鼓励网民在发现可疑账号时主动举报,并对积极参与者给予奖励,形成“群防群治”的良性循环。
假冒官媒账号的治理是一场持久战,唯有“李逵的手”铁腕执法、“平台的手”严格把关、“网友的手”积极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平台履责、公众监督的协同治理格局,才能彻底斩断“李鬼”生存的利益链条,让真实权威的声音回归网络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