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中国洲际导弹,冲破封锁的怒吼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日子注定被铭记,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行路上的里程碑。1980年5月18日上午10时,便是这样一个改写中国国防历史的关键时刻。



那一天,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一枚承载着中华民族希望与梦想的洲际导弹,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拔地而起,直刺苍穹。它以超过音速20倍的速度,风驰电掣般向预定海域疾飞,短短半小时,穿越六个时区,精准命中八千多公里外南太平洋的目标。这一刻,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中国从此昂首迈入洲际导弹强国行列,打破了美俄长期以来的战略核垄断。

回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中国决定研制洲际导弹时,面临的是怎样的艰难处境?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妄图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扼杀在摇篮里。关键技术、核心材料一概禁止向中国出口,国际上的孤立无援,国内工业基础的薄弱,资金、人才的短缺,无一不是横亘在中国科研人员面前的大山。但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被困难吓倒过,“东风5号” 洲际导弹的研制团队,在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隐姓埋名,扎根戈壁,靠着最原始的计算工具,日夜兼程,反复推演,用汗水与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 “卡脖子” 难题。

从第一枚洲际导弹成功发射,到如今,中国的导弹事业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不仅拥有了种类齐全、性能先进的导弹家族,东风系列导弹更是成为捍卫国家安全的 “国之重器”。东风 - 41,射程覆盖全球,可携带多枚分导式核弹头,突防能力超强,让潜在对手望而生畏;东风 - 21D、东风 - 26,作为反舰弹道导弹的佼佼者,能在千里之外对航母等大型水面舰艇实施精确打击,被外界称为 “航母杀手”,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海上战略威慑力。

如今,当我们回望1980年5月18日那个历史性时刻,感慨万千。正是当年科研人员们无畏艰难、自主创新的精神,铸就了今日中国导弹事业的辉煌。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美西方对中国技术封锁仍未停止的大背景下,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历程,为所有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创新,敢于在困境中突围,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向那些为中国导弹事业奉献一生的英雄们致敬,也让我们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力量,继续奋勇前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