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天,周总理邀请起义将领郑洞国来家中做客。

面对这些昔日的老师,郑洞国心中是说不出的愧疚。当总理问起他将来有什么想法时,他也如实告知:“我打算回家种地去。”



结果,周总理听了这话后却十分惊讶:“你是起义将领,是有大本领的人,怎么能去种地呢,这不是屈才了吗?”

听了总理的话,郑洞国感动不已,他没想到,中央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还打算重用他。不久后,在毛主席和总理的支持下,他走上了新的岗位……



少年却有鸿鹄之志

郑洞国出生在湖南石门的一个富户家庭中,家中有几十亩良田,房屋也有十余间,生活十分富足。

从小养尊处优的他,身上并未有平常富家子弟身上的恶习,相反,他十分同情广大底层人民,并对压迫阶级怀有强烈的厌恶之心。



他小时候在学堂读书时便经常帮助出身穷苦的同学。

见他们的衣服上打满了补丁,他便会将自己的旧衣服送给他们。得知有同学无力承担学费而辍学时,还会央求父亲替人家交学费。

郑洞国不仅善良,头脑也很聪明,每次期末考总是拿第一。



然而,随着时局动荡,国家内乱不断,郑家开始逐渐没落,郑洞国也尝到了饿肚子的滋味。

经历了巨大变动的他,深刻了解到了旧社会的腐朽不堪。他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有一番作为,改变国家现状。



虽然生活拮据,但他还是没有放弃学业。后来他便凭借着出色的成绩,考上了当地有名的中学。

在学习期间,五四运动爆发了。从小爱国的郑洞国便和同学们拉起横幅,走到街上抗议,进行反帝爱国运动。



但在看到政府不仅不听取民意,反而大肆抓捕无辜的学生与工人后,郑洞国大失所望。

由此,他萌生了弃笔从戎,从军报国的想法。

1924年,正在长沙读书的他,忽然听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军校的消息。



郑洞国钦佩孙先生已久,得知这个消息后当即放下学业,马不停蹄地赶到广州,打算报考军校。

但无独有偶,他来到学校门口后才知道,报名时间已经截止了。



就当他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一名名叫“黄鳌”的同乡伸出了援手。原来对方一开始担心自己考不上,所以报了两次名。

结果他一次就考中了,另外一个名额也用不上了。黄鳌建议他用自己的名字报考。



就这样,在对方的帮助下,郑洞国顺利参加了考试。所幸,他准备充分,天资聪颖,也是一考便中。

但不凑巧的是,两个“黄鳌”都被编在了第二队。每次教官一点名,都有两个黄鳌喊到。

这件事在别人看来非常有趣,但郑洞国却觉得非常羞愧。



于是他便主动找到了长官,说明了此事,并表示愿意退出军校。

不过校方得知此事后并未追究他的过错,而是表示了理解,并直接将他的名字改了过来。



郑洞国非常感动。此后他便更加卖力地学习和训练,每次考试都能赢得头筹。

由于表现出色,他很快就得到了长官的赏识,并开始受到重用。



战场上的猛将

北伐战争开始后,他被任命为营长,奉命攻打永定。当时他的部队担任主攻,战斗刚一打响,他便带头发起冲锋。

在他的指挥下,战士们灵活躲避敌人的进攻,并精准痛击敌人薄弱点。仅激战半日,郑部便攻破城池,将敌人打得落荒而逃。



后来在梅州地区,郑洞国再次以同样的方式重创了孙传芳的另一部分主力,并缴获枪支千余支。

由于屡立战功,战斗结束后他便直接被提拔为了团长,而此时他只有24岁。

此后他继续率部英勇作战,接连攻克了漳州、福州等地,让敌军闻风丧胆。



然而,就在他再接再厉,打算将革命进行到底时,老蒋却突然发动了政变,大革命正式宣告失败。

郑洞国不愿打内战,但又不想离开对自己有提携之恩的国民党。于是在之后的几年里,他便过上了一段煎熬的日子。



到了1933年,日军在侵占东三省后,继而又向长城各口进攻。

面对家国危亡,郑洞国心急如焚,极力向长官请战。他的请求得到了其他战友的支持。迫于压力,上级不得不将他们派上战场,对日军进行反击。



4月,中日双方军队在南天门一线进行了八昼夜激战,郑洞国率领17军2师4旅作为先头部队与敌人进行了坚决地抗争。

打到最后时,将士们弹药用尽,粮食稀缺,只能忍饥挨饿。



后来好不容易等到援军赶到,郑洞国在撤退的中途却又听说接防的83师阵地被日军突破,部队伤亡惨重的消息。

郑洞国万分焦急,当即又带着部队赶了回去,向日军发起反攻。

可此时,我方阵地大部分都落在了日军手中,敌人蜂拥朝着我军扑来。



在一次次反攻失利后,郑洞国下了必死的决心,他当即脱掉外套,提起钢枪就亲自上了阵。

士兵们见状士气大振,纷纷紧随其后。这一次,在众人的浴血奋战下,敌军总算是被打退了。

然而,由于战线太长,援军又不充足,长城抗战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郑洞国大失所望,当他得知国民政府还在一心一意打内战时,内心的愤懑更是油然而生。

好在,没多久,“西安事变”便爆发了,老蒋在一众爱国将领的劝说下,最终同意了与红军联合抗日。



至此,郑洞国便走上了抗战的道路。此后他参加了保定、徐州以及台儿庄战役。

期间,郑将军次次亲临前线参加战斗,时常带兵冲锋。但有趣的是,打了这么多场恶战,将军竟然从未负过一次伤。



甚至在台儿庄外围战斗时,敌人的炮火在他脚边炸开,弹片都已经划破他左胸的衣服,却还是被口袋里的银元挡下了。

自此之后,郑洞国便被人称为“福将”。不过对于他来说,他真正的福气还是在辽沈战役中。



弃暗投明

当时国民党已经被东野分割包围在长春、沈阳以及锦州等几个互不相连的地区。

郑洞国曾向老蒋和卫立煌建议,主动放弃长春,集中兵力在锦州,这样进可攻退可守。



但老蒋却并未采纳他的意见,认为会造成不利的国际影响。随后他便派郑洞国去长春固守,减轻沈阳、锦州的军事压力。

岂料,我军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锦州,目的就是为了“关门打狗”,防止东北的国军逃向华北。



老蒋这一步无疑是自寻死路,随后郑洞国只能被我军围困在长春,眼睁睁看着锦州被解放。

后来国民党大军见大势已去,纷纷进行了起义。郑洞国底下的战士们也不愿意再为老蒋卖命,顺势提出了起义,长春也获得了解放。



郑洞国虽然有些遗憾,但他更多的是松了一口气。后来,在我党的关照下,他也一直过着平静的日子。

期间,我军多次邀请他出来工作,但均被他以不愿与故旧兵戎相见为理由拒绝。

周总理知道他心有顾虑,于是便在1950年将他邀请到了家中,想亲自劝一劝他。



在问到他未来的打算时,郑洞国叹口气说:“老了,我打算回乡种地。”

结果周总理听后却非常惊讶,他马上劝道:“你是起义将领,对国家有功,有大本事,怎么能回乡种地呢,这不是浪费人才吗?”



听着总理真诚的话语,郑洞国先是惊讶又是感动,他没想到我党竟然会如此信任他,还愿意重用他。

之后他便担任起了水利部参事一职,继续奋斗在了建设一线。



后来毛主席还特意接见了他,并亲自为他点烟,这让他激动万分。想他当初在国民党,长官都是以一副上位者的姿态俯视他,更别提老蒋了。

他从来没遇到过像毛主席这样亲切的领导,这也让他更坚定了追随我党一生的决心。



此后他便又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继续参与到了国家发展的事业中,为人民奉献了终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