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ary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入行20多年,张亚峰以洗美业务起家,期间经历了维保业务的转型期,如今新能源车爆发式增长,洗美业务的机会和权重再度提升。
观察哈贝卡一路走来的历程,会发现汽车后市场的发展路径像是一个圆,具有很明显的周期性。
在不同的周期当中,哈贝卡都保持着适度的前瞻性和超强的稳定性。
以今年1-4月为例,在行业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哈贝卡的营收和毛利实现同比增长;现有的30家直营门店,以800平米一站式门店为主,全部保持盈利状态。
现阶段,很多长期从业者更多地在思考和探索如何把老牌企业做新,在张亚峰看来,行业的模式和项目其实没有太多创新可言,一味地追逐风口可能陷入价格内卷当中。
“这个行业一切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想法和模式再好,都需要人来落地执行。”
在年轻人不愿意洗车修车的大趋势下,张亚峰除了在物质层面给到员工更好的待遇,更看重某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企业文化,比如精、气、神,更重要的是对从业者的关注、培养和发展。
所谓“大巧不工,重剑无锋”。
在整个行业追求创意创新、方式方法的当下,哈贝卡坚守着更为朴素和本质的特性,或许更值得大家深思。
一、进入第四个发展周期
2003年,军队退伍干部张亚峰响应国家号召,选择汽车后市场作为创业赛道,一待就是22年。
回顾这段经历,张亚峰将其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刚刚进入行业,哈贝卡以洗美业务和汽车用品为主,特别是汽车用品,得益于当时的汽车定位和车主的消费理念,销量和利润都很高,帮助哈贝卡顺利渡过起步的第一阶段。
直到2011年,张亚峰感知到了行业的变化,“私家车的保有量爆发式增长,行业的业务结构也迎来了重组。”
从2011年开始,张亚峰逐渐压缩装潢、贴膜等新车阶段业务,开始在门店当中新增维保项目,门店的业务模型从洗美装转型为洗美+维保的一站式服务。
整个行业从2014、2015年开始大规模转型维保业务,而这个时候哈贝卡已经卓有成效,凸显了业务转型的前瞻性。
事实上,到了2015年左右,行业迎来了新的变量,那就是资本和互联网大规模涌入行业,O2O、上门保养等模式兴起,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所以,在经历了2011-2015年的转型阶段之后,从2015年开始,哈贝卡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一方面,张亚峰借助互联网的特性,开始打造以信息化、数字化为基础的管理系统,提高管理和运营效率;另一方面,随着燃油车平均车龄不断增长,哈贝卡进一步放大维保业务的体量,逐渐弱化洗美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6年开始,哈贝卡的一站式直营门店开始加速扩张,几年时间新增20多家门店,打造出以西安为基础的区域连锁品牌,这是哈贝卡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到了2019年,新能源车的销量增长已经引起行业关注,那个时候,张亚峰就着手为新的发展阶段做准备。
经历了三年疫情,直到2023年,哈贝卡正式进入第四个发展阶段,再次进行商业模式的调整,一直到今年,张亚峰表示,哈贝卡仍然处于转型过渡期,这一时期的关键在于重新提高洗美业务的权重,降低对于维保业务的依赖。
“哪怕未来新能源车完全崛起,燃油车业务没有了,我们也能很好地活下去,这就可以了。”
在明确了宏观战略方向之后,这一阶段,哈贝卡的核心工作聚焦于三个方面。
第一,专注本职工作。
以洗美业务为例,这是哈贝卡起家的业务,也是如今最大的流量入口。
哈贝卡已经在洗美业务上沉淀了大量客户和品牌口碑,因此需要进一步放大洗美业务的强势地位,“我们要洗得好、洗得快、价格适度,保证流量入口,才有后端的美容生意转化。”
第二,做好业务转化。
在张亚峰看来,行业并不缺转化方案,真正重要的是落地执行,简单来说,就是要解决好人员问题。
一方面,可以利用系统来辅助管理,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标准,从而推动业务转化。
第三,合理的套餐方案。
在拥有入口流量和落地能力之后,哈贝卡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设计合理的套餐方案,比如会员卡、保养小套餐、美容买赠等方式,提高客户进店率和转化率。
据介绍,目前哈贝卡已经积累了30万+会员,在西安本地建立了很强的品牌效应。
总结下来,哈贝卡以核心业务为基础,进行项目和运营的不断细化,同时聚焦于流量、管理、营销这三个关键词。
在战略调整下,目前哈贝卡的业务结构中,洗美业务占比已经从40%增长到50%左右,今年目标增长到60%,相应的,维保业务占比有所降低,以便顺利渡过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发展重叠期。
二、老项目新做,小项目大做
目前哈贝卡拥有30家直营连锁门店,其中26家位于西安,4家在省外;大部分门店是800平米以上的一站式门店,同时,哈贝卡正在试点2家纯洗美门店。
在项目定位上,哈贝卡越来越强化洗美业务的重要性,并且,不同于行业的普遍性趋势,哈贝卡并未热衷于追逐贴膜、轻改等风口业务。
在张亚峰看来,门店聚焦于哪些项目,首先要和自身的基因相匹配,然后再考虑这个业务是否具有持续性。
“在新能源这个特殊阶段,贴膜确实是一个风口,是新的增长点。但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早期要求经营者的个人IP能力很强,二是如今新媒体普遍化后,大家都涌进来,打价格战,很容易把业务做烂。”
贴膜在哈贝卡的门店当中定位于辅助性业务,这一点和抖音的线上流量类似,都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即便这些流量和业务没有了,我们也能活下去,这是我们的基础逻辑。”
毫无疑问,洗美业务是横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业务,具有最强的可持续性,也是行业最大的流量入口。
以洗车业务为例,目前行业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服务场景和价格体系的分层,比如加油站自助洗车场景,往往是赠送或低价形式;也有单店和连锁聚焦于高端洗车。
针对洗车,哈贝卡的定价策略是标准洗车60元,精致洗车128元,当然,根据门店位置不同,价格有所浮动,同时会员享受一定的折扣。
然而,很多汽服店、修理厂遭遇洗车不赚钱的困境,因此前几年放弃了这一业务,如今要想捡回来并不容易,而是需要搭配相应的服务标准和体验,哈贝卡洗车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便利、价格和质量。
在客户服务和体验上,哈贝卡的原则是,客户能看到并看懂的地方,一定要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
“比如工装是否干净,员工的精神面貌,产品的陈列和展示等,这都是看得见的东西,客户看不懂你的技术,但是能看懂所有的标准动作。”
与此同时,哈贝卡建立一客一群,从产品到服务实现线上化,进一步放大服务透明度。
当然,在洗车业务之外,张亚峰提出了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老项目新做,小项目大做。
“很多人在说增量,我们的想法是一些老项目重新做一遍,但是做出差异化,做成爆品。”
以玻璃水为例,目前抖音198保养套餐的玻璃水是赠送的,同时不少车主网上自购玻璃水,只是到店安装。
哈贝卡反其道而行,采购并向客户推广一款德国进口玻璃水产品,主打三个卖点,一是最基础的把玻璃洗干净,二是具有一定香味可以提神,三是产品质量决定了在雨刷系统中不会堵住喷嘴,对于雨刷起到保护作用。
哈贝卡将这三个核心理念向车主进行传递,最终实现整体项目的性价比,同时还能赢得利润空间。
与此同时,轮胎、减震器、治理烧机油等底盘相关的增量业务,也为哈贝卡找到了新的增长动力。
“其实汽车的项目就这么多,万变不离其宗,没有什么所谓的新项目,关键在于能否把每个项目打磨得更细致。”
当很多门店在风口项目、网红项目上卷价格的时候,哈贝卡反而能够跳出红海,在基础业务上做专做精,实现了逆势增长。
三、行业所有问题都是人的问题
当然,一切的项目设计和营销方案背后,都需要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来支撑,正如张亚峰所言:“想法和模式再好,都需要人来落地执行。”
更宏观一点,张亚峰认为,“行业所有问题都是人的问题。”
目前整个行业遭遇用工荒,年轻人不愿意修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所有岗位当中,洗车工的流动性是最大的。
然而,人员管理、团队稳定性,一直是哈贝卡的特质。
在张亚峰看来,这是哈贝卡洗车业务如此强势的底层逻辑:“很多连锁做不好洗车,为什么?因此洗车需要工匠精神,需要时间打磨,不可能通过系统流程驱动,越是简单的事情反而越难。”
哈贝卡的员工管理可以拆解为几个方面。
第一,最显性的待遇层面。
哈贝卡的员工收入比同行更高,以洗车工为例,在底薪+提成的结构下,平均月工资达到6000-7000元,高的有8000元,显著高于行业平均2000-3000元的水平。
第二,系统性的培训。
哈贝卡的培训包含两个维度,一是职业素养,包括对于这份工作的认知,对于自我的认知,从根本上接受工作;二是技能培训,包括施工流程、产品使用流程、工具使用流程等,这些都会定期安排执行。
第三,企业文化和老板认知。
这更多的是张亚峰对自我的要求,是一种更为普遍性的做人的道理。
“老板的认知,就是企业最大的文化。你是不是一个诚信的人,对于社会和个人有没有关爱,是不是任人唯亲,关键时刻是不是负责任,给大家的感受是什么样子,这些员工就看在眼里,也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文化。”
在老板的自我要求之下,老板的个人魅力会形成企业文化,影响并输出给员工,加深员工的认同感。
第四,明确的晋升渠道。
据介绍,哈贝卡所有的店长都是从一线培养和提拔上来,空降的情况很少,这也为其他员工树立了榜样,看到了更大的工作前景。
与此同时,张亚峰非常重视员工的尊严,或者说在这个行业所受的尊重。
举个例子,修理工是技术岗位,自我认同度往往较高,而洗车工在门店的地位相对较低,张亚峰深知他们的不易,“很多修理工我不认识,叫不上名字,但是门店大部分的洗车工我都认识,相对更加关心他们。”
更直白一点,张亚峰说:“我们要更尊重那些靠劳动、靠辛苦赚钱的人,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长期利益。”
在哈贝卡内部,统一思想,打造“家”文化,培养员工的价值感及归属感,最终铸造出一个强大的团队,得以在行业转型期平稳前行。
四、组织是保障,流量是入口,效率是基础
创业22年,张亚峰回顾这段历程,给自己打7-8分的“及格分”。
在他看来,面对一些新机会或新事物,由于性格或年龄的原因,没有完全抓住,这或许是相对缺憾的地方。
然而,张亚峰对此也很豁达:“我们干好自己的三板斧,继续赚钱,就行了。”
这种态度也延续到张亚峰个人和企业的未来规划。
在个人层面,目前张亚峰主要负责宏观战略,其他事务主要由管理团队执行,这种分工模式也带来了业绩的逆势增长。
下一步,张亚峰更多地考虑团队的平稳过渡,“我的核心工作就是搭班子、做带教,希望更多人来到这个平台,推动哈贝卡走得更为长远。”
在业务层面,哈贝卡仍然处于转型过渡阶段,这个时期会坚守洗美业务,进一步降低对维保业务的依赖,“洗美和维保希望变成六四开,或者七三开。”
与此同时,哈贝卡正在试点新的门店模型:100-200平米的纯洗美门店,一旦整个模型跑通,未来会迅速扩张。
正如前文所言,整个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目前处于维保下滑、洗美增长的阶段,张亚峰预计,三五年后新能源保有量达到一定规模,脱保业务逐渐兴起,门店的维保业务将重新增长。
“我们不担心新能源对自身的影响,而是积极等待、观察和拥抱新能源的变量。”
在这个过程当中,张亚峰不太认同“50%门店将被淘汰”的说法,他相信行业的韧性,即便有人退出,一定还有人选择进入这个体量巨大的市场。
并且,整个行业会生成一个互补的生态,细分出很多业务,比如贴膜门店、专修门店、改装门店等,“市场需求在这里放着,等着人来挖掘。”
这个时候,坚持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现阶段那些难以为继的门店,张亚峰提出三点建议:组织是保障,流量是入口,效率是基础。
“先不说团队,两三个人的团伙,如果你都建不好,生意就不用做了。归根结底,这个行业还是人的问题。谁拥有了团队,谁建立了组织,谁就能赢得汽车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