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政法大学一名大学生彭同学投诉了徐鼎盛餐饮连锁企业出现的这种“反向抹零”行为。5月13日,渝北区宝圣湖市场监管所核查后认定商家存在违法行为,并提出警告,要求整改。目前,涉事餐厅已返还0.2元,表示已经调整了收银系统,实付实收。
此前有报道,消费者刘先生在重庆永辉超市金源时代店购买标价为7.96元的淡虾米(二级),支付100元现金后收到找零92元。按照实际金额计算,刘先生应支付7.96元,但超市采用“分位四舍五入”规则,实际收取8元。“分位钱再少也是消费者权益,超市既未提前告知,也未在标价签上注明‘四舍五入’。”
“反向抹零”看似是几毛钱的小事,实则暴露了商业诚信的深层危机、企业管理的系统性漏洞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的短板。从重庆徐鼎盛餐饮到永辉超市的案例,此类现象频发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根据《价格法》第十三条,商家不得在标价外加价或收取未明示费用。彭同学投诉的徐鼎盛餐饮案例中,商家未经告知即“反向抹零”,构成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与知情权的侵犯。尽管金额微小,但法律对此类行为已有明确界定,厦门、扬州等地均有商家因此被罚数千元。然而,多数消费者因维权成本高而放弃追责,导致违法成本远低于潜在收益。
永辉超市在重庆门店系统性实施“反向抹零”,而成都、济南等地门店未发现类似现象,暴露出企业内部管控失效与区域管理脱节。这种“选择性违法”反映出企业为局部利益牺牲诚信的短视行为。
商家常以“分币流通困难”“系统自动设定”为由辩解,但整改后即可实现“实付实收”,表明技术障碍实为借口。例如,永辉超市在事件曝光后迅速调整收银系统,却未主动公开历史违规数据,其整改诚意存疑。这种行为本质是利用消费者对零钱的疏忽,长期累积不当得利,损害交易公平性。
永辉超市在战略转型中高调学习胖东来“真诚服务”,却因“反向抹零”事件暴露言行不一。这种割裂凸显企业价值观的混乱:一方面试图通过“胖改”提升口碑,另一方面纵容分位“五入”收割消费者,最终可能加速用户流失。
彭同学的维权行为具有示范意义,但其成本收益比失衡(0.2元维权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制约了普遍效仿。建议完善小额诉讼机制,推广集体诉讼制度,并设立“吹哨人奖励”,激励消费者参与监督。
“反向抹零”的泛滥,实质是商业文明退化的缩影,商家将消费者视为可算计的对象,而非服务主体;法律条文在利益面前被选择性执行;彭同学式的维权者成为“法治传感器”,倒逼市场秩序优化。
若放任此类“微腐败”蔓延,将侵蚀市场经济根基。唯有通过法律刚性约束、技术精准监控、企业伦理重建与消费者意识觉醒的多维治理,才能重塑“分位零钱”背后的诚信秤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