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安徽再落关键一子。

  近日,《安徽省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印发,以系统性改革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这一被国务院列为2024年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典型经验的“安徽实践”,如何破解要素融通堵点?又将为区域创新生态建设提供哪些“安徽方案”?


  科大硅谷一头牵着高校和科研院所,一头串联创投、产投资源,成为吸引“科漂”人才强磁场。

  破题: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需求与科研供给错配”“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这些创新领域的共性难题,正是安徽此次改革的靶心。

  安徽的解法是以“产研”融合互动为主轴,聚焦有关创新主体、要素融合互动不顺畅等问题,针对性部署改革举措,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峰在发布会上介绍,安徽将“政产学研金服用”作为探索“四链”深度融合的安徽实践,按照“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利益链接、互动适配”的指导原则,加快构建政府推动、产业主导、人才支撑、科技引领、金融赋能、服务提升、应用牵引的紧密型机制,打造主体高效协同、要素集聚融通的创新生态,已取得较好成效。

  例如,教育人才匹配科产发展更加精准,服务新兴产业的本专科专业点占比达到72%。需求导向的科技攻关机制更加优化,省级科技攻关项目企业出题、牵头实施的数量占比均超过80%。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更加顺畅,全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8679亿元、四年翻了近三番。与科产同频共振的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全省集聚技术经理人超3600人、重点数商近400家。

  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刘文峰透露,此次《行动方案》主要有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实施路径上突出问题导向。以“产研”融合互动为主轴,聚焦有关创新主体、要素融合互动不顺畅等问题,针对性部署改革举措,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二是体制机制上突出多方协同创新。找准关键环节和穴位,提出一批部门协同、省市联动新机制,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融合创新机制矩阵。三是推进方式上突出试点牵引作用。提出20余条先行先试的融合创新举措,将融合理念转化为“可看可用可感可及”的创新成果。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亮点:硬核试点牵引制度创新

  《行动方案》的21项80余条举措,被凝练为“四融合两提升”六大行动:

  ——“产学研”融合行动。以人才为纽带推动“产研”融合。包括:建立学科专业超前适配产业发展机制、围绕产业需求确定高校学生科研选题、开展外国人才服务保障综合配套试点等。

  ——“产研用”融合行动。以转化应用为牵引推动“产研”融合。包括:完善“企业出卷、能者答卷、市场阅卷”的科研组织机制、建立“三首”产品接续采购机制、开展政府合作创新采购试点等。

  ——“产研金”融合行动。以金融要素保障推动“产研”融合。包括:设立长周期股权投资基金、科技型并购基金,开展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等试点,完善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融资对接机制等。

  ——“产研服”融合行动。以高质量服务加速“产研”融合。包括:培育数商、技术经理人、场景服务合伙人等高品质服务商,支持校企共建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高效办成一件事平台,建设省级服务业集聚创新区等。

  ——企业主体提升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融合创新。包括: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完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机制、构建战略科技力量赋能未来产业发展机制等。

  ——政策赋能提升行动。优化提升政府推动作用,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推动融合创新。包括:深化科技领域财政零基预算改革、开展要素市场化综合配置改革试点、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和合作伙伴计划等。

  安徽的改革逻辑清晰——以试点突破带动全局。今年将重点推进三大标杆项目:

  建设运行“政产学研金服用”高效办成一件事平台。平台是为企业、高校院所、创新创业者提供“一站式”融合创新服务的线上App,融入皖事通、皖企通“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体系,集中受理创新主体各类融合创新服务诉求,运用AI大模型精准生成综合服务解决方案,以产业互联网思维推动政府有为、市场有效。

  开展融合创新园区建设试点。研究制定融合创新园区试点建设方案,推动各市国家或省级开发区、高新区打造融合创新园区,围绕产学研合作创新、金融赋能科产创新、应用场景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对外开放合作创新等方面,开展首创性、差异化试点。

  开展政府平台公司融合服务试点。面向各市遴选一批政府平台公司开展试点,推动平台公司加速向“政产学研金服用”服务商转变,提升科产供需对接、科产项目招引、未来产业孵化等服务能力,强化资源整合、要素匹配、价值发掘功能。

  在顶尖孵化器布局上,安徽更显“野心”。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李银安透露,安徽将借鉴北京标杆孵化器、上海高质量孵化器建设经验,聚焦硬科技企业孵化和未来产业培育,通过省外招引、整合共建、挖掘提升等方式,到2029年,在全省建设10家顶尖孵化器。顶尖孵化器突出“种子”发现、企业育成、平台服务、投资促进、资源融通五大功能定位,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开展建设。

  目前,安徽已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机器人、空天信息、集成电路等5个领域形成了首批建设榜单,正在组织相关建设主体进行揭榜申报。


  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面向“科学岛”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帮助“岛上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纵深:教育、金融双轮驱动

  人才与资金,是“四链”融合的核心要素。安徽的配套改革同步发力。

  在人才供给端,安徽打出教育改革组合拳。省教育厅副厅长卢鹏表示,《行动方案》在“产学研”融合行动中提出,建立学科专业超前适配产业发展机制。

  安徽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先行先试推动改革落地见效。“产业发展到哪里,专业布局就跟进到哪里”。强化新工科建设,2025年,省属高校新增93个本科专业点,其中工学门类专业占比最高,达61.3%;新增342个专科专业点,其中工学门类专业占比最高,达53.2%。

  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建设,建强特色高校、特色学科专业(群),带动高校学科专业水平整体提升。实施高校研发能力提升计划,推动高校有效支撑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产生一批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重点突破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卡脖子”技术,推动产生一批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金融支撑方面更显“安徽特色”。省委金融办副主任郭庆介绍,安徽持续推动金融要素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着力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针对科技型企业不同成长周期特点,设立省级天使基金群,主要服务于种子期、初创期企业,运营周期最长可达15年,在产业链成长初级阶段嫁接金融要素,目前已投资项目212个,投资金额31.71亿元。

  按照“一产业一基金”模式,设立主题基金群,主要服务于新兴产业领域成长期企业,目前已投资项目309个,投资金额211.28亿元。同时,通过完善容错机制、拓宽基金退出管道等方式,营造耐心生态,树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鲜明导向。

  丰富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财政资金+开发性金融+专业化公司”等投融资方式,支持大科学装置建设,破解原始创新融资难。全国首创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累计为1.2万户企业发放贷款超1800亿元。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科学家”到“企业家”,安徽正试图用一套组合拳打破创新要素间的“玻璃门”:不局限于单点突破,而是构建“政府—市场—主体”协同的矩阵式生态;AI平台精准匹配需求、孵化器“揭榜挂帅”等,凸显市场化思维;基金长周期考核、并购贷款期限放宽,传递“鼓励创新”容错导向的鲜明信号。

  “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企业技术需求找不到专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创新要素如何从“物理集聚”转向“化学反应”?从要素集聚到生态重构,以系统性改革破解创新要素“孤岛”难题,这些创新体系中的顽疾,正在安徽的创新改革中寻找破解之道。

  (记者 彭旖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